从产品到商品 从商品到品牌 模式转变助推湄潭茶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者: 文/童心 图/游红
有关领导视察交易平台。
贵州针茶交易平台公信力很高,遵义茶叶交易中心沈总正为茶商讲解评级定价。
外地茶商看贵州针茶样品。
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商参观贵州针茶交易平台。
茶商参观贵州针茶交易平台评级定价区。
湄潭茶园。
瑜珈爱好者在茶园中舒展。
湄潭随阳山欧标茶园。
湄潭永兴万亩茶海。
湄潭云贵山茶山。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也是解决我国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工作主线。
    我国茶产业规模庞大,拥有产茶县1000余个,茶农8000余万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茶产业也迎来了改革的良机。一方面是长期以来分散式发展带来的产业门槛低、质量把控难、同质化竞争严重等诸多问题呼吁产业转型,另一方面是近年来电商行业发展极大改变了消费行业交易结构,使得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链条大为缩短,提升效率效能的可能性在升高、成本在降低。内部需求与外部机遇的叠加之下,贵州湄潭县成为“先行者”。
    湄潭县地处贵州省北部,是“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县”。茶园分布15个镇(街道),涉及8.8万农户、35.1万余人。2019年,全县建成茶叶基地60万亩,茶叶总产量达7.25万吨、产值52.66亿元、综合收入139.45亿元,平均每亩茶园收入5000余元,是贵州茶产业第一大县。
    在推动茶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湄潭县有决心,也有行动力。
    比如,贵州针茶交易平台是湄潭县总结多年行业发展经验,由国有企业贵州耕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耕田公司”)引领成立的茶产业新零售平台。通过打通线上线下,平台将多年来中小企业各自为战的电商模式打造成抱团发展的品牌优势,将原先仅专注于商品销售功能的单一架构拓展为集产业整合者和服务商于一体的复合性布局。
“产业平台更能让消费者对整个产业看得见、摸得着,获得消费者的信任,所以我们把一二三产业从时间上、空间上、交易结构上均进行了转变。”在耕田公司总经理何兴俊看来,现在已经到了交易结构再次转变的时机。
    又如,喝上放心茶,是消费者重要的消费需求。中国茶叶不乏大量高质量产品,但“产品令人放心”不代表“消费者认为产品令人放心”。为了构建消费者信任,在线下,贵州针茶交易平台组织加工企业集中入驻,并加强了消费者关心的检查检验环节:每天对进入交易环节的“欧标茶叶”进行登记、抽样、评级定价、价格公布等环节,做到统管统销;在线上,每一批茶叶从茶农开始,到加工厂再到贸易商,贵州针茶交易平台对各环节均进行信息录入,建成可溯源的产业安全链条。借助公开透明的信息、数据,打消消费者疑虑,使广大消费者能够放心喝好茶。
    湄潭县坚持创新发展、融合发展,通过建设“欧标茶园”、打造茶产业交易平台等一系列举措,将无序竞争变为协同发展,将同质化变为高质量,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以市场化为导向不断推进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样的改革正在受到产业内企业的欢迎。“原来厂家将茶叶卖出的渠道比较单一,线下信息闭塞,信息不对称,现在我们建立起了统一渠道,让加工企业和上下游的沟通畅通,每天进场加工企业信息传到线上,做到公平公正。”何兴俊介绍,交易平台将曾经“点对点”的交易模式转变为“多对多”模式,通过有底价的不公开竞价、拍卖等多种交易方式形成了合理的价格机制,解决了过去在交易中因为信息不透明而造成的不公平交易,实现了产品价值的再发现。
    这样的改革也在筑牢贵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底。通过交易平台信息发布、委托加工、委托销售等多种交易模式,借助交易平台核心企业的收储功能,调节市场存量,起到产业价格调节作用,避免因产量骤增骤减造成的价格大幅波动,保护茶农积极性,促使产业稳定发展。
    这样的改革还在凝聚贵州针茶全国范围内先人一步的优势。贵州针茶交易平台联合贵州遵义茶叶交易中心共同推出的“供应链服务”项目,以整合上下游资源为核心,为交易双方提供交易结算、实物交收、融资、质量检验、储运、信息、咨询等线上服务。为商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搭建了一个产销渠道,减少商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满足市场参与者的多种交易需求,形成以电子交易与金融服务、仓储监控、物流配送相结合的现货交易服务平台,真正具备了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能力。
    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新的需求又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影响之下,各行各业均收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贵州茶产业则从危中寻机,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产业转型升级按下了加速键,“湄潭模式”亦为全国茶产业破除发展瓶颈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借鉴。(文/童心  图/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