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的燕赵答卷

作者: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黄金堤乡扶贫微工厂里,一名搬迁群众在工作。刘志勇/摄
(上接1版)

    吴志玉和王玉娥的“好日子”不过是河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一个缩影。在他们身后,一个规模庞大的搬迁群体正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上,一步一个脚印向幸福迈进。那一张张笑脸背后传达出的是喜悦,是希望,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慎微
精准识别,一个都不落下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基础在于精准识别搬迁对象。河北省以县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为主要力量,严格按照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政策标准,逐村、逐户识别,确保识别工作“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实现全覆盖。
“导致群众贫困的原因有很多种,有因病致贫的,有丧失劳动能力致贫的,也有家里突发意外致贫的,这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做到一一识别,应该搬的力争全部搬迁,不应该搬的一定不搬。”邯郸市大名县搬迁办主任郑增旗说。
    走进邯郸市大名县铺上镇常元康居社区,乔迁新居的申和平感慨万千:“原来家里生活条件不好,老人还有病,3个孩子都在上学,经济负担很大。单靠我打零工养活一家几口,真的非常吃力。在老家的时候,不要说盖新房子了,日子都不知道怎么过下去。”
    对此,包村干部马俊英和同事经过数次走访调查,深入了解申和平一家的实际情况,又经村民大会评议,村、乡、县三级审核公示后,确定他们一家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易地扶贫搬迁的优惠政策。一家6口人只花了1.8万元就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同时他的大女儿还享受“雨露计划”的上学补助,圆了求学梦。谈到现在的生活,一家人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精准识别搬迁人口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第一粒扣子’,要深入宣传,讲清讲透搬迁政策,充分征求贫困户意见,按照统一的标准,通过规范的流程和方法去开展,不错报一户,更不漏报一户。”河北省发展改革委易地扶贫搬迁办公室主任李常乐如是说。

疏渠
畅通高效,强化资金保障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投入资金多、涉及面广,推进难度大。对此,河北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该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深入学习国家政策,借鉴外省经验做法,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又出台了资金管理办法、项目管理办法、分散安置管理意见、后续扶持意见等多个政策性规范文件,明确了土地、金融、产业扶持等多项支持性政策举措。
    在资金筹措和运转上,河北省按照国家要求,由河北建设投资集团组建省级投融资公司,与县项目公司主动对接,建立了高效通畅的资金运转渠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聘请项目管理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扭住项目和资金两个“牛鼻子”,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开展综合性、点穴式抽查核查,力促项目建设。
    此外,河北省认真测算资金平衡账,提前谋划资金筹措渠道,不断加大腾退旧房拆除和宅基地复垦复绿工作力度,加速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变现,助力按期偿还贷款融资。
    截至2020年上半年,河北全省累计拆除旧房8.3万套,复垦复绿1.8万亩,交易土地指标实现收益25.8亿元。
    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除了财政资金和政策性长期贷款支持外,企业扶贫一直是国家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实施对口帮扶涞源县整县脱贫工作,便是企业饮水思源、回报社会的体现。
“怎么也想不到,我们能住进崭新的小房子,还安装有暖气。以前冬天受冻的日子过去了。屋里接有自来水,不用再像祖祖辈辈那样挑水过日子。华夏幸福来了,把我们几辈子的难事都解决了。”保定市涞源县十八盘村村民张记年脸上洋溢着幸福。
    保定市涞源县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属于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域,自然环境恶劣,地质灾害频发,贫困人口比例高,贫困程度深,产业基础薄弱。2017年,涞源县人民政府与华夏幸福签订了《华夏幸福对口帮扶涞源县整县脱贫框架协议》,成立对口帮扶涞源县整县脱贫工作领导小组,抽调近百位专业人员进驻精准扶贫一线,充分发挥自身在规划设计、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配套建设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及优势,采取“搬迁安置、危旧房屋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光伏产业扶贫”的模式,助力涞源县扶贫开发项目建设与产业发展,带动当地贫困居民脱贫。
    “我们是一家在河北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要勇担社会责任,发挥整体优势,在脱贫攻坚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学说。

筑巢
为民筹谋,建设广厦万间

    搬迁容易搬“心”难。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贫困群众看的不只是住房,更关注搬迁后是否有生计、可致富。
    巧布局选地址,完善配套设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安置区选址是成败的关键。河北省坚持把科学选址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重中之重,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坚持集中安置为主,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通过依托县城、小城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建设移民新村进行集中安置。其中,整行政村搬迁群众主要向乡镇和县城集中,整自然村搬迁主要向中心村集中,以便于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设施效益。
    在保定市阜平县石滩地村当了12年村支部书记的周田生感受颇深:“搬到新家后,上学有幼儿园,看病有诊所,买东西有超市,交通、医疗和孩子入学都有了保障。”
    在承德平泉市,从交通闭塞的桲椤树镇北洞子村搬迁到八十亩地新村的杨翠英一家,对周围的居住环境非常满意。“搬过来最大的优点就是去哪儿都方便,再也不用被‘困’在山里了。”杨翠英笑着说。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最有效保障,也是搬迁群众能致富的基础。规划选址中,一方面靠近旅游景区、产业园区,促进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和稳定脱贫;另一方面以县城周边、中心镇区为主要安置区,加快城镇化步伐,保障群众享受便利服务,推动城乡布局进一步优化,配套设施基本实现农村人口全覆盖。
    据统计,河北全省有24.8万搬迁群众实现集中安置。其中依托乡镇和县城安置占27%,依托中心村安置占51%,依托旅游景区、产业园区安置占22%。
    详规划抓进度,项目加速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量大,时间紧、任务重。如何才能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按时交房并让搬迁群众尽早入住,开始新生活?
    对此,河北省针对406个集中安置项目逐个制定推进计划,督导各地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实现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对未开工项目逐县研究调度,落实安置方式,制定推进方案;对在建项目抢抓有效施工期,加派施工力量,优化施工方案;对完工项目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搬迁入住创造条件;对建成待分配项目抓紧组织验收分房,全省提前一年完成搬迁安置任务,让搬迁群众早日迁入了新居。
    张家口坝上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无霜期不足97天,有效施工期5个半月。基于此,康保县坚持“有霜期抓前期,无霜期抢工期”的办法,创造了坝上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入住的历史记录。康保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负责人李润军说:“在一期工程建设中,从施工到完工只用了不到7个月,基本完成了20栋楼13万平方米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提前规划,昼夜赶工,有时候甚至细化到一周调度工作2~3次。”
    破瓶颈强监管,确保工程质量。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建设,发展改革、住建等职能部门纷纷出台保障政策,为安置房的建设保驾护航。其中,省发展改革委优化集中安置项目招投标程序;省住建厅加快项目规划和施工许可办理工作;省自然资源厅开辟项目用地审批绿色通道,省大气办做好采暖季和重污染天气期间施工保障工作……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有力破解了工程建设中的制约瓶颈,保障了各安置区项目如期交付使用。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质量事关脱贫攻坚大局,河北省住建厅多次组织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项目工程质量排查工作,除对工程质量、竣工验收、工程保修等进行排查外,还随机抽取搬迁户,入户查看质量问题整改情况,听取搬迁群众对排查工作的意见建议,并要求各地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杜绝侥幸心理,总结质量监管和排查工作经验,建立长效机制,实行常态化管理,做好后续处置工作,确保搬迁群众住得安心。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底,河北省406个集中安置项目如期交付使用,规划利用学校288所,其中新建和改扩建22所;规划利用幼儿园299所,其中新建47所;规划利用卫生室(所)361所,其中新建105所;新建活动室120个、派出所等其他设施197个。

安家
居而求稳,广拓增收门路

    对于易地扶贫搬迁来说,帮助困难群众“挪穷窝”只是手段,“扶上马送一程”,做好后续帮扶工作,激发其内生动力,才能真正让他们“换穷业”,实现过上安稳日子、小康生活的目的。这不但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以及长期关注与跟进,更离不开贫困群众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
    两区同建,就业就在家门口。为提升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能力,确保其稳定脱贫,河北省大力推进集中安置区与产业园区“两区同建”。各县结合当地资源状况和产业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农林业、光伏产业、电商、旅游业、家庭手工业等扶贫产业。目前,全省配套建设了632个扶贫产业园区或项目,113个集中安置点配建光伏发电项目。
    在保定市阜平县途锐编织加工厂,十几名妇女正在缝纫机前忙碌着。“我们现在不光是家庭主妇,也能上班挣钱了!”女工郑利芳说。
    阜平县搬迁办主任赵贤朝介绍说:“我们针对每名贫困搬迁户都制定了一套扶持计划,一户一策,找准稳定增收脱贫渠道,确保产业覆盖精准到户。”
    在邯郸市魏县户村社区,村民魏爱娜同样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作为一名留守妇女,她不但要照顾老人,还要养育孩子。家庭责任让她无法外出打工,单靠爱人的工资仅仅勉强维持全家生计。自从搬来新社区,在乡镇的帮助下,她在社区内的微工厂找到一份计件工作,不但上班时间灵活,更重要的是能兼顾家庭。
    随着魏丽娜的手艺越来越熟练,收入也逐渐递增。而同为女工的郑利芳亦是如此。这样的家庭手工业工厂让她们告别了原来的“主妇”生活,当上了既能赚钱又能顾家的“职业女性”。让她们在满足现状的同时,还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乐观和期待。
    社区帮助,生活稳定不发愁。为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河北省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就业岗位库、人力资源库和脱贫就业库,通过企业用工、自主创业、提供公益岗位等渠道,尽可能增加就业岗位。
    在邢台市内丘县,为解决贫困群众就业,当地人社部门将工作下沉基层,在搬迁安置区楼下设立“有事做”服务站,并定期举办招聘会,先后为200多名搬迁群众找到了合适的工作。
    内丘县侯家庄乡张北洼村贫困群众巩振花,就是通过“有事做”服务站找到工作的。这位40多岁的朴实农村妇女,做梦都没有想到,她那一双只会种植果树的手,有一天会在饭馆后厨的面点工作台上擀制出深受客人喜爱的手工面条来。曾经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被现在的轮班倒休所取代。工作轻松了,收入变高了,还住进了城里的房子。用她的话来形容现在过的日子,那真是“天上掉馅饼”了。
    兜底保障,后顾之忧不再有。对于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河北省出台兜底政策,将这部分人群纳入低保范围,保障其基本生活。2017年搬进保定市涞源县福泽园安置区的赵家井村村民赵立新,由于糖尿病后遗症丧失了劳动能力,社区便帮他申请了低保金,到医院治病还可以先诊疗再付费,新农合给报销98%,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的生活压力。
    此外,河北省还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和养老事业有机结合,在安置点设立养老服务中心、幸福互助院等机构,解决了当地孤寡老人养老的后顾之忧。
    在张家口市张北县公会镇集中安置区的幸福港湾养老社区,温暖的阳光照进房间,两位五保户老人坐在床边笑着聊天。说起现在的生活,他们表示很满足。在这里,一日三餐有人管,衣服脏了有人洗,生病有专职医生给诊治,平时社区还会组织一些老年人参加的集体活动,每一天都过得祥和而安乐。

圆梦
社区管理,解民忧促和谐

    让搬迁群众融入新社区、适应新生活,是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关键所在。据了解,全省搬迁人口依托乡镇和县城安置约占40%,超万人社区4个,5000人以上社区8个。群众从分散居住变为集中居住,特别是从平房搬入楼房的群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加上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容易滋生矛盾隐患,因此,健全社区基层组织便显得尤为重要。
    群众搬到哪里,党支部就建到哪里。为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扎实做好安置区基层组织建设,小区组建了党支部和社区服务中心,同时健全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制定完善了小区文明公约,加强文化建设和群众教育,帮助群众改变陈规陋习,尽快融入新环境,养成好习惯。
    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省各安置区新成立党支部等党组织62个,纳入当地党组织管理268个;新成立村委会等基层管理组织43个,依托迁出地组织管理66个,依托迁入地组织管理221个;新成立居民自治组织等其他组织82个。
    张家口市蔚县宜兴社区便是其中一个成功案例。该社区坚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服务管理为保障,以产业覆盖为支撑,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在建设了便民服务中心、教学楼、卫生室、便民超市、理发店、便民食堂、管理监控等一系列基础配套设施的同时,还面向搬迁群众设置“一站式”综合性服务平台,做到事事有人管、困难有人帮。
    蔚县县委副书记李盛说:“目前我们已经做到了搬得出、稳得住。今后我们将集中更多人员、精力、资源投入后续扶持工作中去,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在保障搬迁群众稳定生活的同时,河北省还以社区为单位,加强对易地搬迁群众的公共意识、文化素质和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培养,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形成社会主义新风尚,进而增强搬迁群众的归属感。
    丰宁县为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创新提出了“道德银行+爱心超市”新模式,有力推进了易地扶贫搬迁的社会治理工作。
    走进丰宁人才家园小区,便会看到一个小超市内人头攒动。超市里面小到香皂、文具、图书、衣裤鞋帽等日常用品,大到电饭煲、液晶电视、电脑、洗衣机等常用家电一应俱全。居民只需参加社区的各种活动,为社区作出贡献,就可以得到爱心积分,用来兑换自己心仪的商品。
    据丰宁县县委书记方志勇介绍,“道德银行”是一个特殊的银行,可以存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道德行为。群众做了好事可以自荐,也可以他荐,由道德评议委员会评定积分。积分情况既可以作为“文明群众”“好儿媳”“好公婆”等年终评选的重要依据,还可以在特别设置的“爱心超市”里兑换商品。自从推行“道德银行+爱心超市”的模式以后,社区里打麻将、喝大酒、传闲话的少了,大家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勤劳致富的干劲越来越足,带动了整个社区精神风貌的改善。

情怀
搬迁背后,谁在默默付出

    回顾河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5年来的风雨征程。省委、省政府顶层设计、方向鲜明;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联动、众擎易举;社会各界群策群力、共筹大计。特别是大批基层党员干部在易地扶贫搬迁的战场上冲锋陷阵、攻坚拔寨,不断推动政策落地、工作落实。
    为了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从河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到各市县搬迁部门,全省搬迁战线的同志们一直冲锋在第一线,拼意志、拼担当、拼智慧,全力以赴往前赶。数不清的搬迁调度会议接连召开,一份份政策文件不断撰写,入户动员,风雨无阻,做好宣传,解民之忧,让群众真正明白“惠从何来、惠在何处”,让大家真正看到脱贫致富的灿烂曙光。
    翻开记忆的一页:搬迁之初,有人故土难离,不想搬;有人不信还有这等好事,不肯搬;还有人觉得搬出去没意义,不愿搬。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各搬迁村党员干部纷纷做表率,带头搬迁。邢台市内丘县侯家庄乡张北洼村党支部书记曹兵山喊出“我来开这个头儿”,带领乡亲们一起搬出大山。
    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以来,邢台市内丘县发展改革局股长程立杰便和同事们公开了自己的手机号码。群众对搬迁政策有什么不明白的,随时都可以打电话咨询。“每一天我都要接上几十个电话,兜里经常揣着充电宝,有时天不亮就被手机铃声叫醒。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一遍又一遍耐心解答。因为只有群众充分了解政策,才会自愿申请搬迁,才能加快推进搬迁进程,让贫困群众早日开启新生活。”
    搬迁安置房的建设,关系搬迁群众切身利益和基本生活。张家口坝上地区施工时间短,恶劣天气多,为了在加快进度的同时保证质量,张北县公会镇镇长王伟自项目开工后就盯着工地不放,先后多次召集业主、施工、监理三方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加派施工人员,明确分工,加班加点,晴天大干,阴天强干,雨天巧干,在冬季来临之前,保质保量地让群众搬进了暖暖和和的新家……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近5年来,河北省搬迁办全体干部夜以继日、以岗为家、默默奉献。有的同志没有休完婚假就投入到工作中,有的同志全年有近百天奔波在出差的路上,顾不得照顾怀孕的妻子、上学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家仿佛成了“宾馆”。大家戏称通宵加班是“吃大餐”,至于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更是成了“家常便饭”。谈起同志们的故事,河北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赵增宝动情地说:“为了让贫困群众能够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办同志们夙兴夜寐,将工作一步步向前推进。其中遇到了不少难关硬坎,但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始终坚信,只要心在群众身上,真正为群众着想,再大的困难都能想到解决的办法。这场易地扶贫搬迁的硬仗,也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何其幸哉!正是这样一批人,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尽职尽责、任劳任怨。他们把项目现场当做战场,把搬迁群众当做亲人。正是他们的努力,让一个个曾经的梦想筑起希望的高楼,一张张规划的蓝图变为落地的项目,一次次无悔的付出,托举起贫困群众幸福的新生活。
    2020年是河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收官之年,搬迁群众都已住进了宽敞明亮、配套设施齐全的新房,有了新工作,开启了新生活。13.6万搬迁贫困人口全部落实后续帮扶举措,实现脱贫。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调查结果显示,搬迁户对搬迁工作满意度达99.7%。
    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单宝风表示:“经过全省上下持续攻坚,易地扶贫搬迁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我们要下更大力气,加大后续扶持工作力度,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不断巩固搬迁脱贫成果,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一路回望,不负韶华!
    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从今往后,险峻的山路,不再成为群众逐梦小康的“拦路石”。崭新的社区,幸福的生活在这里正开花结果。河北用实际行动,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铸就了一幅幸福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