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盐碱滩到生态城:天津滨海新区四十年蝶变之路

作者: 王敏 成静
王敏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成静

    走近天津滨海新区,高楼林立,绿树成荫,湖泊星罗,一片经济繁荣、生态优良的现代化都市景象。谁能想到,就在几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盐碱地。“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曾经来过这里,那时同学们想看看海,结果根本没看到海,只有一望无际的盐碱滩。当时同学们都特别失望。不过,这次来我感到很惊喜。这里太漂亮了,和原来完全不一样。”曾在南开大学读书的吴女士时隔多年后再来滨海新区,看着一片绿荫茂盛,感慨地说。
    滨海新区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丝毫不算过。滨海新区陆域面积2270平方公里,各类盐碱地面积1958.9平方公里,约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86.3%,其中重度盐碱化的土壤占陆地区域的53.5%,曾被专家称为“绿色植物生长的禁区”。
    然而,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决心,什么样的“禁区”都能突破。“多年来,滨海新区通过持之以恒的科技创新和积极探索,深耕盐滩绿化实践,破解了盐滩绿化这一世界难题。”滨海新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波骄傲地说。

形成北方沿海地区生态绿化支撑性技术体系

    据介绍,截至2019年底,滨海新区实有树木5690.8万株,其中乔木818.3万株(行道树21.55万株),常绿173.55万株,灌木16709万株,组球42.78万株,藤本2978.27万株。绿化覆盖面积16073.2公顷,其中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4519.03公顷、绿化覆盖率39.17%;公园绿地面积3838.21公顷,其中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3419.28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4平方米。
    谈起滨海新区生态绿化的历史,要追溯到30多年前。滨海新区城市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黄如兴介绍说,滨海新区从1984年开始在盐碱荒滩上起步建设。也是从那时起,开始了盐滩生态绿化建设的探索研究工作。“盐滩绿化是一个世界难题。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我们创建了‘暗管排盐工程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原生盐土/吹填土(海泥)快速直接改良绿化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绿地植物生长调控技术(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三大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可复制、可推广的盐滩绿化技术体系,采取了排盐工艺与自然式种植相结合的方式降低绿化成本(目前,按300元/平方米的绿化标准,每平方米绿地建设成本较非盐碱地绿化增加100元左右,主要是客土费用和排盐设施费用;按12元/平方米的养护标准,每平方米养护成本较非盐碱地增加5~6元),实现了生态绿化从无到有的生态奇迹,绿水、绿廊、绿地、绿谷、绿岛次第铺开。”黄如兴说,“同时,通过持之以恒的科研探索和创新实践,我们为盐滩绿化建设也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承担并开展了60多项国家、市级等科研课题;40余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项;授权100余项核心技术专利;参编10余项国家、市级标准。”
    将近40年过去了,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历经时间、空间、不同区域的实践检验,如今,滨海新区盐滩绿化技术体系已成为我国北方沿海地区生态绿化支撑性的技术体系。
    以此为支撑,滨海新区通过优先选种乡土树种、科学引种适地树种,建立了以白蜡、国槐、臭椿刺槐、法桐、栾树、皂角等为主的绿地骨干树种与其他多种绿化景观植物共同生长的多层次、多类型、结构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经统计调查,在滨海新区绿化建设中广泛应用的绿化植物资源约290余种,其中乔木约100种(主要有白蜡国槐、洋槐等)、灌木约120种(主要有西府海棠、榆叶梅、紫叶李等)、花卉草坪等约70种(主要有萱草、鸢尾、玉簪等)。
    “同时,我们坚持城市发展到哪里,绿化就延伸到哪里。天津大道改变传统平原地区道路绿化单一的‘线’处理,变‘线’为带,形成‘花叶相应、林溪相见、层次丰富、尺度适宜、景观有序’的城市廊道景观;月季大道以丰富的花卉品种完整的绿地系统打造丰富的景观层次;官港森林公园以‘林、苇、湖、田’为特色,打造出‘生态、大绿、自然、野趣’的景观效果。”黄如兴说。
    不仅如此,滨海新区生态绿化技术体系还推广到了不同的区域,在辽宁大连、营口、河北曹妃甸、山东东营、江苏连云港、盐城、南通等重盐碱地区,都得到大面积推广使用,有力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

中新生态城12年塑造自然约束条件下生态城市建设典范

    在滨海新区的盐碱地上,曾经开出了一朵绝美的花,那就是中新生态城。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间重大合作项目,2008年9月开工建设。生态城大部分区域为渤海湾退海盐碱地,环境本底条件恶劣,然而,今天的中新生态城绿树成荫、宜居宜业,正体现了自然约束条件下建设生态城市的示范意义。
    据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局局长孙晓峰介绍,生态城通过持续改良利用盐碱地,切实消除环境影响,有效降低生态风险,实现盐碱地可持续利用,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和谐统一。目前,已建成城市公园27座、面积约658公顷,社区公园8座、面积约24.7公顷,累计绿化面积近900公顷,建成区绿地率达到50%。
    回顾生态城12年的盐碱地绿化历程,孙晓峰说,可以总结出7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注重生态优先,坚持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早在2008年开工建设之初,生态城就将自然湿地保护纳入到指标体系和总体规划中,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关,确保自然湿地净损失为零。”孙晓峰说,在保留、恢复、修复原始湿地的同时,建设了蓟运河故道示范段、惠风溪公园等一批独具特色的人工湿地。将积存40年的污水库改造成为碧波荡漾的景观湖,同时挖深湖底、堆山造岛,沿湖建设8公里长绿化带,形成风景优美的湖岸景观。
    二是注重环境改善,实现生态构建与自然涵养。生态城将建设绿化景观、创建水域湿地、原生态保护、打造公园绿地等有效组合,实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自然涵养。利用河道、湖泊水系沿岸建设湿地,采用修复、补种等措施恢复原生湿地植物群落,吸引鸟类及小动物栖息,建立起半盐生湿地生态系统。同时,在滨水景观中间1/3区域建设生态缓冲带,大量种植本地耐盐碱、耐干旱植物,并利用泌盐、聚盐植物吸收排出土壤盐分,降低土壤含盐量。此外,在滨水景观靠近城市道路的1/3区域,采用客土排盐模式,打造精品滨水景观。既保证了景观连续性,又节约了客土资源,减少了对周边生态系统的破坏。
    三是注重合理搭配,构建盐碱地特色植物生态群落。生态城建设之初便制定了本地植物指数不小于0.7的指标。按照该指标要求,在盐碱地绿化实施过程中,把黑松、国槐、白蜡等本地适生植物当作城市绿化的骨干树种,引入法桐、皂角、银杏等抗逆性强、适应性快的外来树种丰富绿化景观植物多样性,并适当点缀耐盐碱植物,打造了层次分明、季相显著、丰富多彩的生态景观植物群落。在快速形成景观效果的同时,既保护了区域植物多样性,又避免出现大量引进外来树种高成本、不适应、难成活的问题。
    四是注重因地制宜,塑造城市特色绿化景观。生态城充分利用原状地势,精心设计,探索出一条盐碱地绿化景观建设的可行路径。在岸线优化方面,精心打造河岸、湖岸自然景观带和亲水活力带,充分利用30多公里海岸线,建设南湾公园、南堤步道,实现蓝绿交织。在公园建设方面,规划建设了轮滑公园、篮球公园等多处风格各异的主题公园,并将12公里长的生态谷作为城市绿轴,形成自然风光带和综合功能带。此外,生态城还打造了和睦路樱花大道、和顺路金色大道、和畅路秋色大道等特色景观大道,实现一路一景、移步换景。
    五是注重资源利用,充分融入海绵城市理念。作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生态城立足水质性缺水的现实,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绿化景观建设。在城市绿化景观建设中,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控制城市雨水泾流,广泛利用道路、广场、绿地、屋面等场地建设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所收集的雨水既作为景观补水,也用于绿化灌溉。在公共绿地,配置雨水调蓄设施,有效增加雨水吸纳力,并采用透水砖、石屑等铺装,提升雨水渗透力。目前,海绵城市68个试点项目已经全部完工,顺利通过国家多部委联合验收,形成了永定洲公园、甘露溪、生态谷等一大批兼具功能性和景观性的绿化精品。
    六是注重品质把控,加强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养护作业方面,精准开展绿化浇灌及施肥,做到“因树实施、随季而变”,保证植物各生长周期都能得到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为节约用水,坚决杜绝大水漫灌,将80%的绿地浇灌水源换为再生水和海水淡化水,并通过海绵城市收集雨水进行补充浇灌。持续推进“精细化、智慧化”养护管理,建立绿化信息化系统平台,实现绿化巡查问题实时反馈、及时处理,借助物联网设备监测虫情和土壤墒情,提高绿化养管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
    七是注重效益统一,兼顾经济效益与景观效果。通过技术创新,生态城有效降低50%以上的盐碱地改良资金成本。不仅构建起结构稳定的生态环境,还降低了建设成本,节约了养护资金,达到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的。生态城将节约出来的资金充分利用在植物组合搭配上,适度提高苗木栽植密度及规格,把看不见的资金变成看得到的景观。
    如今的滨海新区,呈现一片大绿野趣、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生态美景,不仅让人民群众有幸福感获得感,还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成为展现新区新形象的亮色,更激活了滨海新区“二次创业”的内生动力。
“下一步,滨海新区将继续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坚持解放思想、科技创新,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持续探索重盐碱地快速、低成本原土高效绿化技术和盐碱土壤低成本改良技术,研究重盐碱地区水生态、污染土壤复合修复技术并在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中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城市景观绿化品质。”马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