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走出去”:开拓业务的同时更要防范金融风险

作者: 潘晓娟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潘晓娟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全球投资环境有所恶化、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攀升的情况下,打造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成为必然选择。”华夏新供给经济研究院院长贾康在日前举办的“中国企业‘走出去’防范金融风险专题研讨会”上表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应对国内外复杂环境,推进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在现代化路径上发展的要义,其中就包括中国企业更为积极地“走出去”,进入国际市场参与海外投资。而在这个过程中,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拓展、开展相关业务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和环节。
    贾康强调,经济金融安全关乎命脉。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和金融开放,必须加快金融监管的国际化进程,坚守底线防范金融风险,全力保障金融和企业的安全。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分析了中国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诸多风险。他认为中国企业往往会忽视所在国的政治、制度、法律差异所带来的文化风险。从全球化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中国企业“走出去”应注重防范各类风险,要把握好企业、政府、第三方行业协会等定位,做好在境外投资经营活动的自身安全防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张承惠研究员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参考国外经验,建立对外国投资的安全审查机制;二是设立“一带一路”的结算银行;三是提升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四是加快金融体制机制的改革,使大多数金融机构真正成为独立市场主体,加快技术和咨询服务行业的国产化,减少对外资金融机构的依赖,提高金融监管的科学性和对市场的适应度。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分析认为,中资企业和中资银行应该搭建“航母舰队”,共同携手“走出去”。建议打造一个中资银行服务中资企业“走出去”的数字化平台,形成中国企业链接金融机构的平台,各家金融机构同时在线,为中国企业提供跨境的贸易结算、投资、融资、交易、租赁等多方面的服务。
    针对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金融风险,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徐阳表示,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企业要直面自身问题,坦诚相待,树立产品的信誉,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