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将打造最具特色可降解新材料产业集聚基地

作者: 白雪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白雪

    作为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之一,可降解新材料产业园区扮演着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
    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赵航表示,“近年来,开发区依托现代煤化工产业,大力发展可降解新材料产业,现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与此同时,《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实施方案》也为在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可降解新材料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聚乙醇酸(PGA)重量单元最短,降解速度最快,具有微生物降解和水降解的特点,无毒,是公认的绿色化工原材料。赵航介绍,“目前通辽金煤化工具有煤化工制备PGA的全新工艺路线,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低成本、高性能、环境友好型PGA生产技术的突破。”
    同时,以玉米为原料的生物新材料聚乳酸(PLA)产品,具有环保、无毒、抗菌、阻燃、可降解的特性,可以被加工成纤维和薄膜,并广泛应用于医药材料领域。赵航介绍,通辽地处“黄金玉米带”,现有玉米种植面积1604.18万亩,玉米产量157亿吨、玉米秸秆80.2亿斤,可以为可降解行业提供充足的高质量原材料。
    发展可降解新材料产业是材料工业发展的先导,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瞄准可降解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延伸煤化工和玉米加工产业链条,正在全力培育引进可降解新材料关联性企业集聚发展,聚力打造以聚乙醇酸、聚乳酸转化为主要载体的“可降解新材料产业园”。
    据赵航介绍,在推进可降解新材料产业园区建设过程中,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计划总投资100亿元,规划用地面积4670亩。其中由中科院、上海金煤控股、丹化科技投资建设的通辽金煤化工有限公司用地面积1000亩,累计完成投资40.47亿元,具备了由乙二醇、草酸产能向聚乙醇酸延伸的完整配套装置及工业流程,致力于打造国内煤制聚乙醇酸可降解材料的最大生产基地。
    同时,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直属国有企业投资3.8亿元建设可降解新材料产业标准厂房17栋,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同步配备办公楼、宿舍楼、食堂等设施。园区道路、管网、绿化、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配备齐全,到2021年可全部投入使用。
    谈及规划目标,赵航表示,“到2022年,产业园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100亿元,形成60万吨聚乙醇酸、50万吨聚乳酸、30万吨可降解薄膜制品、20万吨可降解塑料制品、10万吨可降解餐具的生产能力,积极引进可降解纺丝、弹性体材料、高端生物医用可降解材料等下游高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
    未来,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金煤化工集团产品资源优势和技术先发优势,全面做大做强可降解新材料产业链条。对此,赵航进一步解释说:“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引进一批有实力、有技术、擅研发、勤创新的企业,共同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孵化平台,构建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产品关联、循环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打造最具特色的可降解新材料产业集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