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系统观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来自第二届中国发展规划论坛的报道

作者: 程晖
图为第二届中国发展规划论坛现场。程晖/摄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程晖

    日前,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和区域发展研究院共同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发展规划论坛在京举办。本次论坛以“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为主题,邀请有关部门领导和权威专家深入解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化各界对于中央关于“十四五”发展的方向和部署的认识。
 
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

    如何把握新的发展阶段、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
    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管委会主任朱之鑫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坚持编制和实施五年规划(计划),助推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站在新的发展阶段,要把握发展规划在新发展阶段的新使命,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发展规划的改革创新,推动发展规划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作用。
    他表示,“十四五”规划《建议》的核心要义是“三个新”,即把握新的发展阶段、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发展规划要通过系统性的规划布局和安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他认为,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要做到三点:
    一是把握发展规划在新发展阶段的新使命。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要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综合考虑点面、上下、前后等各方面关系。立足于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坚持用系统的观念来增强发展目标的协调性,增强政策措施的一致性,把握好发展的节奏,蹄疾步稳。
    二是用新的发展理念来指导发展规划的改革创新。在过去的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编制实施过程中,我国围绕发展规划的理念、体系、内容、编制方法、实施评估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在新的发展阶段,既要坚持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来推动发展,也要用新发展理念来推动规划的改革创新。
    三是推动发展规划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作用。发展规划要通过系统性的规划布局和安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在产业布局上,规划要探索如何突出创新的核心定位,带动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提升。在区域布局上,规划要探索如何拓展市场空间,发挥市场潜力,使各区域更好按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来谋发展。在城乡布局上,规划要探索如何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效推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在开放格局上,规划要探索如何依托大顺畅的国内循环,形成对全球资源的引力场,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更高质量的国际循环。

要把握“格局”“循环”“开放”三个关键词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伟民指出,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基本要求,要把握“格局”、“循环”和“开放”三个关键词。
    一是“格局”。要优化我国经济生产、分配、需求、技术等基本格局,因为经济基本面就在这里,确定发展基本路径,即走什么样的道路来实现2035年的目标,是我们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和先手棋。
    二是“循环”。要畅通国内生产、分配、需求及其相互之间的循环,打通堵点,清理淤点,这种循环是全国统一市场的大循环,不是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部门自己的小循环和内循环。
    三是“开放”。要促进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而不是一个封闭的国内单循环。不仅要继续当好“世界工厂”,同时还要争取当好世界的市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涉及经济发展的供需格局、需求格局、分配格局、生产格局、技术格局、开放格局等的调整优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杨伟民认为,一是优化供需格局,主要任务就是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提高国内需求占总需求的比例。二是优化需求格局,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最主要的是提高居民消费需求占国内需求的比重,扩大内需。三是优化分配格局,居民消费相对少,源头在收入,所以提高居民消费占内需的比重必须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努力使居民收入增长同步快于经济增长。四是优化生产格局,生产格局当中不去简单地说一二三产业,工业、农业、制造业等,最主要是要提高消费型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特别是要提高中高端消费产品的规模和比重。五是优化技术格局,主要提高自主可控技术产业占比,降低高技术产品对外依存度。六是优化开放格局,要坚持扩大开放,同时要增强内外循环的畅通性;通过绿色创新降低资源性产品对外依存度;通过机制创新降低文旅产品对外依存度。

“十四五”规划《建议》有很多“第一次”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从‘六五’计划开始,共制定了8个五年规划(计划),从‘七五’开始,中央建立了由党中央制定规划提出建议,然后由国务院按照建议确定的大政方针正式编制规划的制度。”中国招标投标协会会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任珑谈到。她曾参加了从“九五”到“十四五”6个五年规划(计划)建议的起草工作,深切感受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不仅绘制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指引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而且在规划内容和起草工作中也有众多创新点。
    “第一次在五年规划建议中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也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任珑谈到,这对于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对于促进世界经济繁荣,都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次在经济发展目标中没有提出经济增长速度指标,而这一指标在以往的五年规划建议当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核心指标。”任珑指出,“十四五”规划建议描述目标采取了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编制规划《纲要》时,可以在认真测算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量化指标,这个改动使中央《建议》和规划《纲要》的不同定位和作用有了清晰的界定。
    “第一次把创新放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位于各项重大任务的首位。”任珑查阅了多个五年规划(计划),“九五”计划建议把创新放在各项任务的第三位,“十五”计划建议放在第八位,“十一五”规划建议放在第六位,“十二五”规划建议放在第五位,“十三五”规划建议放在第三位,“十四五”规划建议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强自立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塑造我国在大循环中主动地位的关键,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战略到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这次提出创新的核心地位和战略支撑,说明党中央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战略方针和谋划既是一脉相承也是与时俱进的,契合了新发展阶段的特征和发展关键,只要科技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就一定能跻身创新性国家前列,建设科技强国。
    “第一次提出高品质生活,‘十四五’《建议》明确提出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第十二部分的标题也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放在前面,这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的新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任珑分析,从党中央对“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到“十四五”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从小康到高品质生活,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必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十四五”《建议》把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并列,就是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创造高品质生活是同等重要的,充分体现了发展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个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