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推动沿江省市变为开放前沿

作者: 杨长湧
杨长湧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是长江经济带高水平开放的最大机遇。沿江省市应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格局,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长江经济带兼具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区位,是我国对外开放起步较早、基础良好、发展较快的区域之一,在全国高水平开放中发挥十分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5年来,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以融入“一带一路”为重点,大力推动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发挥自贸试验区等平台的示范引领作用,着力提升国际贸易投资的质量与效益,促进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加大上中下游协调开放力度,正在为全国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作出应有贡献。
    当前,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和新机遇。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支持沿江省市发挥各自优势,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各自定位,主动向全球开放市场,把握好开放和安全的关系,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长江经济带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
    长江经济带应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长江经济带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40%,城市群活跃、市场需求旺盛,拥有扎实的制造业基础,具备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发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功能,建设好上海虹桥商务区等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降低制度型交易成本,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全球优质商品和服务的集聚场。应立足长江经济带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要求,加大吸引高质量外资力度,在沿江城市打造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基地,支持中上游地区承接长三角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为全国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作出更大贡献。应发挥沿江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多个产业集群优势,积极稳妥推动企业对外投资和工程承包,提升沿江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和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
    长江经济带应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目前,在我国21个自贸试验区中,长江经济带已布局9个。自贸试验区是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更是要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下一步,应完善沿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支持沿江省市以自贸试验区为主要平台,在制度创新方面加大先行先试力度,进一步推动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深入开展首创性、差别化改革探索,增强沿江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引领长江经济带加快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全国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积累新经验、探索新路径。
    应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融合。过去5年,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能够取得显著成绩,最主要的就是沿江省市特别是内陆沿边省市,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格局,将开放后方变为了开放前沿。未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是长江经济带高水平开放的最大机遇。应以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抓手,进一步融入“一带一路”设施联通,加快长江经济带上的“一带一路”支点建设,扩大沿江省市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投资及国际产能合作,发挥长江文化特色促进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教育等多领域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使长江经济带在与共建“一带一路”的融合中,更好发挥对“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和推动作用,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