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新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气象担当新作为

作者: 程晖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苗露/摄
中国经济导报评论员 | 程晖

    2020年前三季度,19个国家级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万亿元,同比增长2.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前11个月,半数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10%,最快的广州南沙新区增速达25.1%,高出广东省18.3个百分点,上海浦东新区增长15.7%,创出新高;浙江舟山群岛、重庆两江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分别增长68.2%、12%。
    这组数据是笔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组织召开第六次国家级新区工作经验交流会暨新区工作推动会(右图)上获悉的。应该说,2020年是新区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年。一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支持新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加快复工复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努力在吸引重大项目落地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先锋作用。各新区开创性开展工作,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行动快、措施实,在千方百计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中不畏难、善创新,瞄准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关键环节溯源头、抓重点,着眼构建优良营商环境抓改革、勇亮剑,取得积极成效。
    在中国版图的东部经济前沿地区,2020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而立之年其经济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2019年浦东新区以全国1/8000的面积创造了1/80的GDP。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9348亿元,增长1.7%,比全市高2个百分点。而在中国版图的北端,长春新区的一组数据也成为经济发展逆势增长的生动注脚。2020年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12.4亿元,同比增长7.8%;1~11月规上工业产值完成691.8亿元,同比增长10%,预计全年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7.8亿元,总量占长春市1/4。在中部地区,赣江新区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了创新要素在新区的快速集聚。如坚持高端化,推动中科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项目纷纷落地,聚焦产业化,围绕生物医药全产业链条部署创新链。而在西南,云南滇中新区2020年前三季度生产总值增长1.4%,季度增幅实现扭负为正。1~11月,滇中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8%,主要经济指标逆势上扬。
    2021年,新征程已经开启。各新区也在谋划长远。如浦东新区,将分两个阶段加快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到2025年,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取得重大进展;到2035年,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五个中心”核心功能全面升级,浦东发展能级和国际竞争力跃居世界前列,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构建,现代化城区全面建成,现代化治理全面实现,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区,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长春新区的回答也铿锵有力:坚定不移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新路;把握一个关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建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聚焦一个重点,加快推动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建设等。
    风宜长物放眼量。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对于各个国家级新区而言,将聚焦创新,大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突出主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刀刃向内,激发和塑造体制机制新势能;立足优势,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双向发力;突出特色,提高新区治理现代化水平,努力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气象、担当新作为,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的重要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