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连平:激发投资活力,促进经济增长

作者: 刘丽 吕沁兰 刘宝
广东省连平县南山(连平)产业共建示范园。吕沁兰/摄
刘丽  吕沁兰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刘宝

    近年来,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积极研究和解决在投资领域要素配置效能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连平县经济稳增长,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方面取得积极成效,生态连平建设步伐加快,现代连平建设基础不断夯实,“融湾”“融深”扎实推进,成功应对“6·10”特大洪涝灾害、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风险挑战。
    近日,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对连平县发展改革局局长吴红媚进行了专访。
    中国经济导报:连平县近年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做了哪些工作?
    吴红媚:近年来,连平县全面推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始终把抓项目、促投资作为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基础保障、完善服务体系,努力扩大有效投资,有效促进了连平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全力“融湾”“融深”。坚持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出台“融湾”实施意见及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产业协作、功能拓展、设施建设、生态提升等工作,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交通条件持续改善,推动了对接大湾区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规划建设。
    二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加快发展,2020年接待旅游人数39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1.52亿元。实施限上企业“倍增计划”,推动10家企业开展限额以上企业申报工作。入选创建广东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三是持续深化改革创新。聚焦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部署推进16个45项创造型、引领型改革项目。如期完成政府机构改革,机关效能优化提升。大力推进政务服务改革,普及推广“粤省事”“粤商通”、广东政务服务网等应用平台。
    中国经济导报:连平县在当前投资领域上存在哪些问题?
    吴红媚:连平县目前仍存在投资总量偏小,投资发展要素配置水平较低等问题,对实现快速发展,推动“两个连平”建设全面提效破局、努力构筑新局,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瓶颈制约,具体存在以下六大问题:
    一是财政资金整合不到位。体现在部门整合意识薄弱、地方整合权限不足和监督问责压力较大上。二是部分领域投资不足、供给不足。从产业看,现有项目支撑能力弱,新型工业水平较低,科技研发和人力资本投资不足。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供给不中,难以满足各领域发展需要。三是民间投资活力有待加强。受疫情和国外经济影响,以及体制机制和政策调整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民间投资活力下降,一些已经开工的项目因资金问题进展缓慢。四是金融对实业投资和实体经济发展支持仍需进一步提升。五是土地要素制约严重。土地的利用程度和效益未达到优化组合状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任重道远。六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调控监管和服务水平有待加强。
    中国经济导报:“十四五”期间连平县发展改革局将采取哪些政策来提升投资领域要素配置效能,促进经济稳增长?
    吴红媚:连平县将主动作为,积极抢抓广东省财政未来3年安排不少于3000亿元基础设施投入的政策机遇,抓紧行动,紧密对接,全力以赴谋项目抓项目。
    一是以促进有效投资为核心,充分发挥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大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积极对接国家和广东省、河源市“十四五”交通发展规划,全力构建“内联外通”的立体交通综合体系。补短板,强化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夯实水利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公共卫生短板、防灾减灾短板和污染防治短板,同时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不断完善“融湾”“融深”的基础。同步推进产业新城扩容配套,加强科技创新与创业孵化中心、人才驿站、党群服务中心建设。
    二是加大投资支持力度,推动有效投资增长。加大力度扶持民资外资。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深化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允许各类市场主体进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和领域。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工作。坚持“政府支持、市场主导、整合资源、创新发展”的原则,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国有资产配置和产业布局,创新驱动,多元发展,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集团化发展、资本化管理。
    三是强化政府投资服务职能,提升产业政策引导力。转变资金管理和使用思维。全面贯彻“经营城市”的理念,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持续优化投资和发展环境。加大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强化运用“银政企”金融对接机制。定期梳理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融资需求清单,及时推介银保监部门和金融机构争取融资支持。发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在稳投资中的拉动作用,建立债券项目储备库,优先安排在建项目和短期内能够开工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实行区域评估、联合测绘、并联审批、联合验收等改革措施。加大投资项目服务力度。优化生态控制线、工业保护线监管机制,在兼顾规划刚性的前提下,对规上工业企业、产业链关键配套企业年内增资扩产建设项目审批环节,以项目备案、部门会审方式加快流程。
    四是坚持土地跟着项目走原则,解决土地要素保障问题。提升用地综合效能。落实闲置土地盘活新机制,按照“以用为先”原则,对政府方与企业方混合原因造成的闲置土地,允许采取征收土地闲置费与变更土地使用条件相结合的混合处置措施加快开发。健全保障机制。坚持项目导向,以各地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质量、数量以及项目落地开工实效作为配置计划指标的依据,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益。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力度。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建立土地供给与节约集约用地挂钩机制,对批次用地坚持与盘活存量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