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推广“非遗+扶贫”模式 传承创新担使命,实干攻坚助脱贫

作者: 杨虹 王斌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杨虹
王斌

    保安腰刀、东乡刺绣、临夏砖雕……作为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桥梁和艺术汇集融合的重镇,甘肃拥有着丰富的非遗文化。近年来,甘肃省创新发展“非遗+扶贫”模式,带动越来越多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卫中表示,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已成为甘肃省文旅工作新业态和新亮点,“非遗+扶贫”是甘肃省文旅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文旅部、国务院扶贫办支持甘肃省建成2家国家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甘肃省文旅厅、省扶贫办共同认定91家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市(州)认定13家,这106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已吸纳就业人口508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55户2078人。
    近年来,文旅部等部委相继出台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2018年,国务院扶贫办和文旅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正式启动推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支持各地以传统工艺为重点,支持各类文学艺术创作为载体,依托非遗项目,设立了一批特色鲜明、带贫作用明显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各地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已带动项目超过2200个,带动近50万人就业,助力20多万贫困户实现脱贫。
    2018年,国务院扶贫办和文旅部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和积石山县列为全国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临夏砖雕和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设立了两个国家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甘肃省还开展了系列“非遗研培计划”教学,培养各级“非遗+扶贫”带头人,提升文化素养、拓宽文化视野、激发非遗传承活力,提高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能力和水平、设计创作力和市场竞争力,进而推动非遗传承人转变为从业者,助力当地精准扶贫,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据悉,甘肃省文旅厅积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助力非遗扶贫,比如,开展非遗购物节线下宣传活动,积极参与“非遗云探店”活动,携甘肃非遗作品、非遗扶贫工坊产品先后全国性非遗展示展销活动等。同时,甘肃省文旅厅还多方协调,与阿里、京东、快手、拼多多、美团、淘宝等网上销售平台沟通,帮助48家省级以上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设67家网店,或在各大平台委托代销,让陇原非遗产品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
    陈卫中强调,“非遗+扶贫”是文化和旅游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要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高度,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认识“非遗+扶贫”的重要意义,切实推动非遗保护传承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主动将非遗保护工作融入甘肃省脱贫攻坚工作,依托传统工艺带动贫困人口就近就业、稳定增收,以务实的举措推动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
    强化政策引导,推介甘肃省各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文创产品,推动非遗产品打开销路,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提高收入。要加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的线上线下展示和销售力度,进一步提升工坊产品美誉度和可见度。
    加快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动非遗扶贫与“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相结合,与“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相结合、与A级景区和旅游度假区创建等相结合,有力带动“非遗+扶贫”提质增效。
    统筹加大非遗扶贫培训力度,突出建档立卡贫困户,扩大技能培训覆盖面,提高培训课程针对性,发现和培育一批扶贫带头人,提升非遗扶贫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