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而上 携手共建“经济圈”

作者:
(上接1版)

    推出了一批企业关心群众期盼的便民举措。协同推进“放管服”改革,聚焦企业关心的营业执照申办以及群众期盼的异地就医登记备案等事项,联合发布210项“川渝通办”事项。实施交通通信、户口迁移、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保障6项便捷生活行动,切实增强两地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中国经济导报:一年多来,川渝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
    郑备:一年多来,川渝合作乘势而上,党政交流愈加密切,推进机制不断完善,政策协同持续强化,先期项目加快建设,社会共识广泛凝聚,呈现出战略引领、高位推动、全面深化的良好态势,为两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一是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提速建设。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成渝客专完成提质改造,成都、重庆实现一小时互通,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成达万高铁开工建设,渝昆高铁等加快建设,成渝中线高铁可研获批,渝西高铁等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川渝省际高速公路通道达13条、在建6条。
    二是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授牌首批20家川渝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川渝中小企业服务一体化云平台上线,成渝地区获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两地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全域配套率达80%以上。合力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共同举办“线上川渝农交会”。成立巴蜀文化旅游推广联盟,大力培育十大巴蜀特色优势文旅产业集群。
    三是协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以“一城多园”模式推进西部科学城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天府实验室正式揭牌。实施川渝科技创新合作发展计划,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双城经济圈科创母基金。推动川渝高校共建3个协同创新中心和1个重点实验室,围绕人工智能、大健康等联合实施15个重点技术研发项目。
    四是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成立川渝河长制联合推进办公室,联合开展川渝跨界河流污水偷排直排乱排专项整治行动、跨界河流“清四乱”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大气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协调统一重污染天气预警启动标准。在全国率先建立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制度,打通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绿色通道”。
    五是改革开放持续拓展深化。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等率先在省内自贸区平台试行推广。逐步统一中欧班列(成渝)运行标准,2021年1~8月份中欧班列(成渝)开行3595列。研究建立跨区域合作财政协同投入机制和财税利益分享机制,共同设立300亿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
    六是公共服务共享多点突破。实现重庆中心城区和成都主城公共交通“一卡通”“一码通乘”,开行川渝省际公交8条。实现户口迁移迁入地“一站式”办理,最快10分钟落户,累计办理业务5.9万笔。建立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推进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两省市医保参保人员住院、门诊就医购药直接结算分别达11.18万人次、61.58万人次。开辟住房公积金线上线下双绿色通道,异地转移接续办理时间由一个月压缩到3个工作日以内,累计办理1.6万件。

    以《规划纲要》为实践指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

    中国经济导报:下一步有哪些重点工作?
    郑备: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之年。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以《规划纲要》为实践指引,与重庆齐心协力、相向而行,携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见到新成效。
    一是协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同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共建支撑国内循环的区域大市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开放大平台。
    二是协同深化重点领域合作。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统筹优化国土空间布局,联动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共同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三是协同推进重大事项突破。合力推进一批重点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协同推动重大功能平台加快建设、提能升级,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等重大改革,加强产业、人才、土地、投资等重大政策协同。
    四是协同完善工作机制。在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指导下,进一步健全川渝合作机制,加强两省市多层次全方位对接合作,广泛凝聚共识与合力,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