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走符合实际彰显特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访湖南省永州市委书记朱洪武

作者: 尹庭恒 罗津 王心武
湖南省永州市委书记朱洪武。永州市委办公室/供图
尹庭恒  罗津
本报记者|王心武

    永州市古称零陵,雅称“潇湘”,位于湖南省南部,毗邻两广,区位优势突出,是湖南省对外开放的南大门、对接东盟的桥头堡。近年来,永州市全面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加快建设“三区两城”(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引领区、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接东盟开放合作先行区、国家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文化生态旅游名城),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永州实际、彰显永州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对此,本报记者就永州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发展新格局,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问题专访了湖南省永州市委书记朱洪武。

强产业厚植经济优势
促协调拓宽发展空间

    本报记者: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意义重大,请问永州市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有怎样目标和方向?
    朱洪武:实体经济是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永州市将坚持产业强市,牢固树立“产业兴则永州兴、产业强则永州强”理念,着力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不断厚植经济发展新优势。
    一是推进一批重大项目。聚焦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做精做优现代农业、做活做旺现代服务业,深化实施“千百十”工程,持续开展重大项目双月集中开工签约活动,突出抓好光电显示产业基地等重大制造业项目、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供应基地等现代农业项目、潇湘文化旅游度假区等文生旅融合项目,每年实施重大项目400个以上、完成投资800亿元以上,新培育打造2个五百亿元级、5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二是建设一批特色园区。强化园区经济功能定位,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亩均论英雄”评价机制,促进园区“三生融合、三态协同”。做大做强永州经开区,支持省级园区向省级高新区转型、争创国家级园区,促进祁阳纺织、江华马达、蓝山皮具箱包、道县智能制造、国能永州电厂热能综合利用等特色园区加快发展,力争全市五百亿园区尽快实现零的突破。
    三是打造一批创新平台。聚焦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七大计划”“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技术创新“破零倍增”和“两上三化”行动计划,突出抓好中古生物技术联合创新中心、大湾区科技研发协同创新基地等一批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新型显示器件、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让科技创新为产业转型发展强基赋能。
    本报记者: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永州市在这方面将如何做?
    朱洪武:在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方面,永州的做法就是坚持协同推进,拓展城乡融合新空间。未来,永州市将紧扣城乡一体、区域协同,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不断增强发展协调性中拓宽发展空间。
    首先,在做强中心城区上下实功。坚持中心城区龙头地位,按照“发展同心、规划同图、设施同网、产业同兴、平台同体、生态同建、服务同享”的“七同”要求,深入推进中心城区“一核”建设,加速零凌区和冷水滩区两区融城步伐,大力实施中心城区产业升级行动,加快实施滨江新城文生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华侨小镇、曲河片区综合开发等重大项目,着力推进城市更新,常态化开展文明创建,不断把中心城区规模做大、经济做强、功能做优,推动实现高质量高水平崛起,打造全市核心增长极。
    其次,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出实招。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发展“两茶一柑一菜一药”等特色农业产业,不断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能力,推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做好“湖湘农民新居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持续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切实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努力在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
    其三,在完善基础设施上见实效。统筹推进传统基建和新基建,抓好上大公路等一批国省道干线项目,稳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启动实施何仙观水库及灌区工程,完成涔天河、毛俊水库灌区建设,新建扩建一批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加强城市防洪和城市内涝治理,加快推进“气化永州”,尽快实施国能永州电厂二期工程,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风电等新能源,高标准建设5G和固网“双千兆”宽带网络,促进“六网”(路网、水网、电网、气网、净网、光网)全面提质升级。

构建绿色生产体系
打通“青山”“金山”互转路径

    本报记者:永州是湘江源头,保护好源头生态尤为重要,因此,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绿色发展上永州市将有哪些具体行动举措?
    朱洪武:“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接下来,我们将把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绿色发展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精心打造“烟雨潇湘”生态品牌,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绿色成为永州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一是以更强担当厚植生态优势。统筹加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保护、系统治理,扛牢湘江源头保护治理责任,加快推动潇水、九嶷河、永明河等河段生态缓冲带修复试点工作,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面推行林长制,加强南岭大尺度生态廊道、湘江流域中尺度生态廊道、国省道和铁路等小尺度生态廊道建设,开展“矿山复绿”示范工程,全面落实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切实构筑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好湘江源头。
    二是以更大力度深化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加强湘江永州段治岸治污治渔,强化饮用水源地水源保护区整治,重点抓好湘江、潇水排污口排查整治。实施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工业废气污染防治和机动车污染防治,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推进锰矿区综合治理和尾矿库污染治理,深化铊、锑、镉等重金属防治,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三是以更实举措推进绿色发展。严格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任务,加快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大力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全面推行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和超低排放改造,创新生态文明联动执法机制和环境监管执法机制,积极争取低碳城市、低碳工业园区、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参与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开展碳汇经济先行区建设试点,着力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路径,加快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转变。

构建高水平开放格局
推动实质性共富进展

    本报记者:发展和改革是永恒不变的话题。未来,永州市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将会如何进行?
    朱洪武:永州市将以湖南省对外开放“南大门”为坐标,自觉服务国家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不断深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下与东盟的合作,加快构建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格局。
    首先是构建开放大通道。围绕建设国家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重点抓好综合交通“十大工程”,即加快推进永州零陵机场迁建,推进湘江衡阳至永州千吨级航道改扩建,加快湘桂运河前期工作,全面建成衡阳至道县、永州至新宁高速,启动建设桂阳至新田(宁远)高速,推动邵永高铁今年开工建设、“十四五”期间建成通车,积极争取永清广高铁“十四五”前期开工建设、衡永南高铁列入国家“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规划建设铁海联运永州国际陆港,将三省交界的区位优势转变为三省通衢的交通优势。
    其次是做实开放大平台。运营好“湘企出海+”综合服务平台(永州专区),加强永州进口保税仓与出口监管仓建设,完善湖南农副产品集中验放场暨永州公路口岸功能,常态化运营永州至香港直通车。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和政策,探索内陆口岸与沿海口岸通关合作新途径,实现“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其三是营造开放大环境。以猛药去疴的勇气、较真碰硬的担当、久久为功的定力,着力转观念,坚决破除思想痼疾和观念壁垒,全面提振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气神;着力提效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结合“智慧永州”建设,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着力降成本,严格落实各项减税降费和便民利企政策,切实降低企业融资、用地等生产经营成本;着力优服务,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严肃查处破坏营商环境的违纪违法行为,努力把营商环境打造成永州的核心竞争力。
    本报记者:一直以来,永州市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改善民生和释放发展改革红利。未来的永州市在改善民生、释放红利上将会描绘怎样的新画卷?
    朱洪武: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永州市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持续发力,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着力推动全市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不断增进全市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聚力抓好普惠性民生。紧盯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目标,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科学统筹公共服务资源、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更好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着力推动社会财富公平共享、公共服务普惠优质、城市友好全龄共享,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二是聚力抓好基础性民生。扎实办好省、市民生实事,全力推进学位、床位、车位、厕位、房位、摊位“六位”建设,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快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认真做好“一老一小”工作,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坚持从“一米高度看城市”推动儿童友好型社会建设,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
    三是聚力抓好兜底性民生。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建立健全全面覆盖、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统筹抓好低保、特困、残疾等群体救助政策落实,推动实现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应保尽保,加快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均等化,着力构建更加稳定、更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