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 程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中出现11处“中国式现代化”,深刻阐释了其核心要义、五个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总的战略安排等。
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描绘了中国现代化第一份蓝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现代化有两个特色:一是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二是社会主义制度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制度保障。此后,经过“四个现代化”、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的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来越清晰。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各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尽相同,和西方现代化道路相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不懈奋斗,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
截至今年6月,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021年底已达13.6亿人,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国打造的这张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络,不仅托举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也为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既要把“蛋糕”做大做好,又要把“蛋糕”切好分好。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民稳步增收,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再到壮大实体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紧紧抓住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富裕”体现效率,“共同”体现公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等作出详细部署,有助于更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没有发达的物质文明,一个国家和民族就会缺乏自立于世界的物质基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物质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目标。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既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也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新征程上,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相互协调、科技创新创造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不断彰显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高楼大厦、没有绿水青山的现代化不是真正的现代化。同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是不发展、不作为,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现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为继续推动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