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2022年,在电商的催化下,消费和生产制造直接“面对面”。受疫情影响的制造企业,不仅可以通过电商平台找市场、找渠道,而且随着C2M(顾客对工厂)模式的进一步深入,还利用大数据分析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提升供给体系对内需的适配性。数字技术也已深度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工厂上云用数赋智,在生产、设计、组织等各环节数字化转型,降本提效,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由此发动。
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看来,从消费端走向生产端正是如今数字经济的发展特征。“toB领域是数字经济值得深耕并且能够创造更大价值的领域。”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对本报记者表示。
今年1月,《“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发布,明确把“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作为数字经济发展主线。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12月,《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正式通过,此前浙江、广东的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已经开始实施。
日前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提出,“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秘书长吴金希对本报记者表示,我国一直在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体现了数实融合的本质和精髓。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财政蓝皮书: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22)》提出: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就是数字化,未来的主导经济形态就是数字经济。纵观2022年,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深刻变革,数字经济也成为2022年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重要基石。“我们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这是中国的国运。”中国财政科学院院长刘尚希说,我国经济正在快速转向数字化,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
事实上,经济发展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有赖于促进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进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我国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还有不少卡点瓶颈,主要是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供给体系质量还不高、资源要素投入消耗较大、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还未完全形成等。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驱动、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方式在2022年正在形成,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也正在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