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安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读《从“十三五”到“十四五”——辽宁产业研究》

作者: 宋晓梧
宋晓梧

    中央提出东北振兴战略至今已有20年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如今站在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正值举国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之际,欣悉夏德仁同志主编的《从“十三五”到“十四五”——辽宁产业研究》专著出版。浏览全书,深感该书理论视野广阔、政策研究深入,战略性与可操作性并重,为辽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贯彻国家战略与发挥辽宁比较优势相结合

    党的二十大围绕构建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全面布局,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等,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以及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等。上述国家战略部署为新时代辽宁产业振兴指明了方向。
    该书重点“锁定”研究的“农产品加工”“重大成套装备产业”“燃气轮机产业”“数控机床产业”等18个行业门类,正是既基于国家“顶层设计”,又立足发挥辽宁产业、特别是工业比较优势的战略选择,深信这些产业将会成为带领辽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并为国家的国防安全、产业安全提供保障。

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相结合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发现规律进而运用规律指导实践的必经路径。该书紧紧把握国内外产业发展理论与辽宁产业发展政策实践这两大视角,在相互比对、相互印证中剖析现状、查找问题、预判形势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中观”、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较为严谨的逻辑链条,增强了所得判断、结论的可靠性、可信性。
    例如,该书从产业发展理论、产业与创新驱动的关系、产业与要素投入的关系、政策干预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并以此对辽宁具体的产业门类做细致梳理,提出的对策建议十分中肯。

问题导向与目标引领相结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接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该书没有回避而是直面辽宁产业的短板与问题,通过多维度梳理、分析得出系列“问题清单”。例如,该书指出本地产业链不完善、一些行业高技术人员外流堪忧、有的产业研发基础相对薄弱、许多关键技术和原材料还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等。针对这些问题,该书为辽宁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及其特定子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切入点、突破口。

政策体系设计与专项实施方案谋划相结合

    值得称道的是,该书在安排“策论”部分集中论证“中观”产业政策要点的同时,又安排“分论”部分,参照“项目化”“工程化”的要求,为重点发展、培育的每一个“目标”行业,定制了专项实施方案思路框架,使其研究成果,既具备了较强的“中观”指导性,也具备了较好的可操作性。
    该书主编夏德仁同志,既是国内知名学者,又曾是战斗在辽宁振兴一线的行政领导,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他领衔的团队,集中了当地高校、社会智库及部分政府机关的精英骨干,加之广泛收集、吸纳社会各界真知灼见,使该书撰写、调研过程演变为民主参政、科学参政的过程。透过本书的宏伟叙事,令人难忘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波澜壮阔的调整改造场景再次浮现在眼前。我认为,该书不仅对指导辽宁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对东北落实中央赋予的保障国家产业安全,以致对全国的产业高质量发展都有重要借鉴作用。
    (作者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原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