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保卫战”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环境更美好

作者: 白雪
本报记者 | 白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从解决群众最为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入手,坚决“向污染宣战”。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拉开了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序幕。

蓝天保卫战让群众获得感大幅提升

    从“蓝天难见、繁星无影”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越来越多的天空美照刷爆朋友圈。
    近年来,蓝天成为群众最有获得感的一件实事。2013~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增长了69%,PM2.5浓度下降了57%,实现了“十连降”,重污染天数减少92%,二氧化硫浓度降至个位数。
    “我们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蓝天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表示,取得这些成绩的关键是卓有成效的顶层设计。2013年,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8年国务院出台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我国正式建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
    2022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深化部署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
    正如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近日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所说,蓝天保卫战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仅靠生态环境部门单打独斗就能够完成的,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

碧水保卫战还群众青水绿岸

    甘肃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近日签署《甘肃省人民政府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黄河流域(甘肃-宁夏段)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明确两省将按照1:1比例,共同筹集资金1亿元,设立黄河干流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资金,用于流域内水污染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环保能力建设等方面,全力推进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
    这是我国全力推进黄河流域大保护的一个缩影,更是打响碧水保卫战的生动体现。人类逐水而居,文明因水而兴。一直以来,各部门各地区高度重视水生态环境保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水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推动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黄润秋介绍,通过开展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消除劣Ⅴ类水质断面等一系列重大行动,我国碧水保卫战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去年,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达到87.9%,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长江干流连续三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黄河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黄润秋表示,下一步,我国将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坚持水资源利用、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保护修复“三水统筹”。“总体思路就是在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的同时,重点突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

净土保卫战让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土壤是维系人类生存繁衍的必要条件,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息息相关。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壤污染防治。
    2016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向污染宣战的一项重大举措,是系统开展污染治理的重要战略部署。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动制定和实施土壤污染防治法。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是我国首次制定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门法律。
    加强土壤污染的治理,各地也正在加快相关工作落实。
    《上海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将为全面提升土壤环境监管水平、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上海建设,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2022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农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