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江新区:现代化新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作者: 程晖
坐落于湘江西岸的湖南湘江新区,已成为先进制造聚集的现代产业重地、创新活力涌动的科技创新高地、国家战略叠加的投资兴业福地。图为大王山湘江欢乐城。湖南湘江新区管理委员会/供图
本报记者 | 程晖

    湘江水、橘子洲。坐落于湘江西岸的湖南湘江新区,是先进制造聚集的现代产业重地,是创新活力涌动的科技创新高地,是国家战略叠加的投资兴业福地,也是山水人文交融的宜居宜游胜地……
    湖南湘江新区是2015年4月经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全国第12个、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规划面积1200平方公里,涵盖长沙市岳麓区全境、望城区和宁乡市部分街镇;拥有5个国家级园区、2个省级园区,常住人口252万人。
    2022年6月,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岳麓区“三区融合、区政合一”的决定。一年多来,湘江新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奋力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现代化新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022年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总量达4282亿元;揽获国家级荣誉20余项。2023年1~9月新区直属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9%。

担当先进制造业高地排头兵

    从“一无所有”到构建29个制造业门类的完备体系、拥有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历史性跨越,制造业已经成为长沙最厚实的家底和最鲜明的底色。湖南湘江新区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抢占发展先机。锤炼实体经济“看家本领”,推动“湘江制造”向“湘江智造”转型升级,全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7.3%,对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0%。在近期赛迪研究院发布的《国家级新区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中,湘江新区的产业创新竞争力、发展潜能竞争力分别排第二、第三。
    实施引航企业培育行动。以提高技术改造率、本土配套率、海外市场占有率“三率”为重点,支持工程机械等领域“链主”企业强创新、优品牌、促转型,工程机械产值规模连续十年稳居全国第一,2家企业进入“全球工程机械50强”。特别是龙头企业中联重科核心零部件国内采购金额占比超过90%,海外业务营收占比达40%。
    实施新赛道倍增工程。通过头部招引、基金跟投、应用示范等方式,数字计算、储能材料、北斗导航、生命基因等新兴产业成长迅速,规模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速达39.9%。智能制造装备和工程机械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投资潜力居全国前三。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成功获批国家级产业集群,涌现出中国长城、麒麟信安、景嘉微等一批“中国芯”骨干力量。先进储能材料集聚德赛电池、弗迪电池、中伟新能源等龙头企业150余家,成为全国储能材料产业链条最完备的集聚区之一。
    实施“小升规、新登高、优上市”计划。按照不同阶段给予精准扶持,建立骨干企业培育清单,开通“一对一”绿色服务通道,帮助企业加快成长为骨干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127家。以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及隐形冠军企业为重点,建立拟上市后备企业“苗圃”,发挥中部唯一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培育中心的优势,设立专项投资并购基金支持企业上市,改革以来新增上市企业9家,总数达54家。推行“创新券”,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68家,总数达2787家。
    作为湖南省科创资源最多、创新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湖南湘江新区担当着“培育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区”的新使命。新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着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链深度协同,推动制造业不断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
    提升研发端供给能力。以打造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区为目标,以湘江科学城为主阵地,支持龙头企业面向产业链共性关键核心技术需求,集聚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累计建成湘江实验室、数字经济研究院等各类国家及省级以上重大创新平台710余家,直属区研发投入强度达4.85%。
    促进企业技术协同攻关。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联合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库,运用揭榜制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对重点产业链“卡脖子”技术进行产业化突破。链接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资源,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等单位组建联合体,围绕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示范推广等环节开展协同创新。
    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制定支持高质量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若干政策,建立政产学研金用对接机制,打造“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协同参与科研成果转化,建设重点产业领域中试基地17个,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达33%。启动“智汇湘江、科创新区”系列路演活动,2023年1~9月,累计举办路演活动450场,吸引3600余家投资机构和1772个科创项目参与,做到了“天天有路演项目,日日有投资活动”。

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拓展

    湖南湘江新区注重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相结合,推进理念、机制、方法创新,着力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拓展,不断提升发展效率效益。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高质量发展迸发出勃勃生机。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26项改革经验被列入国家和省市典型案例。推行“三集中三到位+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审批服务模式,“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深入推进。深化知识产权改革,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实现知识产权证券化,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区建设试点区。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等三项工作入选湖南省改革“揭榜竞优”清单。在深交所发行中西部地区第一支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和湖南省第一支国企类REITs产品。
    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成功举办第十届互联网岳麓峰会,协办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博览会、中非经贸博览会等展会活动,全域新引进产业项目375个,总投资额1326亿元,其中投资10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3个,投资10亿元以上25个,三类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1个。做实湖南自贸联动协同区,充分发挥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海归小镇洋湖先行区等平台功能,外商直接投资占湖南省的75%。
    湘江新区把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充分转化土地、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要素资源优势。
    提升土地要素利用效益。树立“亩均论英雄”导向,坚持“标准地”改革与亩均效益评价联动推行,将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等招商协议内容,纳入产业用地招拍挂出让条件,刚性约束企业的圈地行为。湖南湘江新区不断推深做实田长制,同时出台了《湖南湘江新区2023年度恢复耕地工作实施方案》,采取“以奖代补”资金补助方式,全力推进耕地恢复工作,2022年园区亩均税收增长10%。
    大力推进资本要素高效配置。湘江新区做强湖南金融中心,加快建设湘江基金小镇,突出“投早”“投小”“投科技”,发挥产业基金作用,新设200亿元的产业母基金,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生态,引导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仅2022年累计为小微企业输送贷款2000亿元,助力企业获得股权投资超1000亿元。
    提升数据要素活力。数字经济作为发展最迅速、创新最活跃、辐射最广泛的经济活动,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引擎。湘江新区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布局产业链,推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智赋万企”“企业上云”行动,精心打造中电互联、中国长城等工业互联网平台,每年投入4亿元专项资金鼓励企业智能化改造,累计创建各类智能制造示范企业(项目)300余家。
    
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培育之“土”,是经营主体的生命之“氧”,只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才能真正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湘江新区大力倡导“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组建“雷锋专班”常态化开展企业帮扶活动,做到“随叫随到、不叫不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
    强化政策支持。湘江新区因时制宜、因产制宜加强政策制定供给,集中发布8大重点产业政策,涉及90余项具体措施。打出惠企政策案例公开、重点企业派驻服务专员、建立企业百事通服务平台等企业服务“组合拳”,兑现各类政策扶持资金达192亿元。
    提升服务质效。湘江新区有力承接38项省级权限、市级5522项权限。深化“310”改革,材料、环节、时限均压缩20%以上。深化“千名干部联千企”专项行动,1000余名联点干部深入1500余家企业“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解决企业诉求4100余个。目前,经营主体总量为26.2万户,增长9%,其中企业总数14.1万户,增长12.7%。
    创优宜居环境。湘江新区以打造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为目标,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聚力城市品质提升。坚持稳控房地产市场,大幅降低从业人员的生活成本,房价收入比约为6年。持续擦亮“岳麓山下好读书”的品牌,累计新增学位3.2万个,初升高升学率达80%,基本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有学校可读,全力解决人才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