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信用债发行量有望保持稳定

创新债民企债为新质生产力再添把火

作者: 邵鹏璐
2024年成都世园会将于4月26日至10月28日举行,目前主会场综合服务馆、散花楼等6大核心场馆已全面完工,酒店、交通、电力、通讯等配套设施正在全力建设中。图为2024年成都世园会园区景象。新华社
本报记者 | 邵鹏璐

    2023年,我国债券市场在相对稳定的增长轨道上前行,但也遭遇了多重挑战。部分行业信用风险浮现,债务重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城投债务的化解及其平台功能的转型,成为市场瞩目的焦点。同时,房地产行业的债务风险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亦引发了市场与政策层面的广泛关注。
    近日,联合资信召开2024中国债市信用风险展望论坛。会上,联合资信总裁万华伟表示,2024年,我国信用债发行量有望保持稳定,科创、绿色等创新债券和民企债券将有望扩容。同时,债券市场信用风险整体可控,但房地产产业链上下游弱资质主体信用风险仍值得关注。
   
2023年债券市场呈现“三升三降”趋势

    “回顾来看,2023年我国债券市场可以用‘三升三降’来总结。”万华伟表示,其中“三升”体现在债券发行规模稳步上升、创新品种债券发行稳步上升、熊猫债发行量创历史新高。
    据Wind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各类债券存量规模达到155.75万亿元,较2022年末增长9.72%;发行规模达到70.43万亿元,较2022年增长13.79%;国有企业发行债券最多。
    2023年,信用债发行规模达到18.80万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5.41%。其中,公司债、定向工具和中期票据的发行规模分别同比增长24.39%、10.88%和5.65%,成为发行规模同比增速最快的信用债品种。
    万华伟认为,2023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央行通过降准、降息和公开市场操作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债券市场发行量稳步上升。
    在创新品种债券发行方面,据联合资信统计,2023年,我国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绿色债券(含“碳中和债”“可持续挂钩债券”和“低碳转型挂钩债券”)2089.96亿元,较2022年增长73.23%;发行各类科创债券(含“科创票据”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7670.00亿元,较2022年增长267.90%,为绿色转型与科技创新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五篇大文章,在会议精神以及相关政策的引领下,我国碳中和债、低碳转型和科技创新等领域债券发行量均实现了大幅增长,有力地支持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了经济绿色低碳发展。”万华伟表示。
    在熊猫债发行量方面,据联合资信统计,2023年债券市场共有37家主体,累计发行熊猫债97期,发行规模总计1544.7亿元。万华伟表示,2023年的熊猫债,从发行主体家数、发行期数和发行规模,同比增幅均超过80%,且均创下历年最高水平,熊猫债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可。
    关于债券市场的“三降”,万华伟表示,一是AAA级主体占比有所下降,二是信用债违约边际改善,违约率下探新低,三是评级机构业务量明显下降。
    Wind数据显示,2023年,非金融企业信用债中,发行人主体信用等级仍主要分布在AAA级至AA级,所发债券期数和规模在总发行期数和规模中的占比分别为99.93%和99.88%。其中,AAA级主体所发债券的期数和规模仍为最多,占比分别为61.35%和76.40%,占比较2022年同期(62.86%和78.81%)均有所下降。万华伟分析,AAA级发行主体占比有所下降是因为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债券发行管理办法》严控央企发债,导致央企债券发行期数和发行规模同比均有所下降。
    据联合资信统计,2023年我国债券市场新增5家违约发行人,共涉及到期违约债券17期,到期违约金额合计约183.35亿元;新增违约发行人家数、期数和规模较2022年(8家、45期、232.62亿元)均明显下降。违约企业以民营房地产开发企业(4家)为主。“2023年,信用债违约边际改善,债券市场违约和展期的数量均有所下降。”但万华伟提醒,部分民营房企仍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和偿债压力,再次展期或发生实质性违约的风险仍然存在。
    此外,万华伟表示,随着取消强制评级政策的深入落实,我国债券市场中无评级债券的占比显著上升,信用评级业务量明显减少。在此背景下,评级行业由“监管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评级行业回归服务投资者本源。评级机构的竞争重心从发行人转向投资人,评级机构纷纷加快市场化转型,积极开拓风险管理、证券估值、指数、数据、模型、绿色金融等非评级业务,非评级业务快速壮大,逐步由附属性的增值服务转变为独立的利润增长点。
    
2024年信用债发行量有望保持稳定

    展望2024年我国债券市场发展,万华伟认为,年内信用债发行量有望保持稳定,科创、绿色等创新债券和民企债券将有望扩容,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债券市场信用风险整体可控,但房地产产业链上下游弱资质主体信用风险仍值得关注。
    “当前我国经济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多,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易松难紧;此外,2024年美联储有望进入降息周期,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制约有所减弱,市场流动性有望保持合理充裕,有利于企业发行债券融资。但化债背景下,中央对地方政府债务监管将再升级,城投企业新增债务融资规模将受到控制,城投债审核或持续趋严,供给规模难以大幅上涨。因此,信用债总体发行量或将保持稳定。”万华伟说。
    联合资信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重申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在此背景下,企业的融资环境将保持宽松,宽信用背景下债券市场信用风险整体可控。
    不过,万华伟提醒,还需注意信用风险事件仍有可能发生。这背后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当前我国有效需求不足、CPI、PPI持续低位运行,价格传导机制不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利润持续承压;二是2023年以来,房地产刺激政策在融资端和需求端双向发力,但政策传导存在时滞,从销售来看,当前房地产市场的信心尚未实质性恢复,买涨不买跌心态下,购房者预期仍然偏弱,行业景气度或将维持低位运行。另外,投资者对房地产行业看法仍偏悲观,房地产企业尤其是民营房企的融资环境仍有待修复。
    此外,万华伟认为,化债背景下,城投企业新增债券融资将受到严格管理。土地市场疲软导致地方政府基金性收入下滑,地方政府资金压力明显加大,化债名单外的弱区域、弱资质城投企业债务融资能力及化债资源相对较弱,考虑到防风险的底线要求,短期内城投企业公开市场债务违约的风险不大,但技术性违约和非标违约风险有所上升。
    联合资信工商评级三部资深分析师罗星驰认为,2024年房地产政策导向仍以行业企稳和修复为主,短期内行业仍将处于筑底阶段。平台公司可凭借融资、土地和合作等优势向保障房、商品房、商业地产、产业地产和城市更新等多种方向转型。随着竞争格局持续分化,平台转型地产迎来发展新机遇,也有助于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
    
城投企业应实质性推进市场化转型

    会上,联合资信公用评级部技术总监周馗分析了当前城投市场的整体化债思路。他将其分为两方面,即化解存量和遏制新增。在化解存量方面,当前的主要路径包括了通过特殊再融资债券、债务重组和置换、地方国有资产盘活处置和企业经营性收益。在遏制新增方面,主要的手段包括了分类监管、发债企业名单管理和债务总量控制等。
    周馗表示,当前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金融工作的重点,但我国不同区域在化债资源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各地区应根据自身债务负担情况、资源禀赋情况制定系统的化债措施和债务管理方案。企业只有实质性推进市场化转型才有可能突破融资的限制,获得长远发展的机会。
    过去,融资租赁由于其灵活性以及监管相对宽松等特点,成为城投平台非标融资的重要力量。对于租赁公司来说,城投业务背靠政府信用,单笔金额较大,项目收益率较高,对业务专业性的要求相对不高,部分租赁公司将城投业务作为重点拓展的优质业务。那么,在一揽子化债与城投平台转型的背景下,租赁公司城投业务将如何发展?
    联合资信金融评级二部高级分析师张帆谈到,在隐债化解以及平台转型的背景下,租赁公司城投客户信用风险分化将加大,需关注尾部平台风险;城投平台的租赁融资规模或将下降,租赁公司面临城投业务规模下降和息差收窄的双重压力。
    张帆认为,短期看城投业务仍是租赁公司主要业务来源,但将呈压降趋势,租赁公司回归本源压力近在眼前,平台转型过程中带来的产业类业务机会则或是租赁公司重要业务新来源。
    “由于各家租赁公司自身资源禀赋的不同、对于城投业务风险判断的不同以及风险容忍度的差异,未来对于城投业务的投放策略也不尽相同,短期内城投平台类资产仍是租赁公司重要业务来源,但长期将呈压降趋势。”张帆说。
    在客户选择方面,租赁公司也倾向于有稳定经营现金流的城投平台或与转型后的城投平台开展业务。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城投平台成功转型为产投类企业后,对于租赁公司而言,该客户也由城投类客户转变为产业类客户,有助于租赁公司挖掘产业类项目资源,开展真正的融资租赁业务,而非“类信贷”业务。“但也需关注租赁公司城投业务向产业类业务转型的风险,因为产业类业务对公司人员配备、风险控制能力的要求更高;另外城投业务收益率相对较高,转型后或将对租赁公司盈利能力造成压力。”张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