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之畔国家级新区共话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作者: 程晖
本报记者 | 程晖
    金秋九月,湘江之畔,“国家队”集结。
    9月16日,第十次国家级新区工作经验交流会如约而至,19个国家级新区与九大战略功能平台的代表共聚湖南湘江新区。
    2024年,19个国家级新区以全国2%的人口和土地,创造了全国5%的经济总量,成为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更是区域发展的“排头兵”。
    作为此次会议主办地的湖南湘江新区,从2015年批复成立到今年第十年,也总结出自己的“作战经验”。
    从“三区一高地”发展战略,到当好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一面旗帜,湖南湘江新区的发展思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用加快建设“四个新区”将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湘江新区桐梓坡路,这条串联起25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近2500亿元的长沙“上市大道”,正是新区践行“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生动注脚。
    在这里,巴斯夫杉杉演绎着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快速转化,跻身全球3C电池核心供应链,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以巴斯夫杉杉为代表的“新区智造”,干劲十足,持续点燃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湘江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区在打造“三个高地”践行“四新”使命、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勇挑重担、勇当主力、勇走前列,加快建设“高端产业新区、前沿创新新区、开放活力新区、一流品质新区”,通过十年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160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5008.6亿元,连跨三个千亿元台阶,经济总量居国家级新区第6位,以全省5‰的面积贡献了9.2%的经济总量,实现了“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十年树标杆”的目标。
    据介绍,湘江新区推进“高端产业新区”建设,产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着力打造“2+4+N”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6.5%,集聚上市企业57家,占湖南省和长沙市的39%、66%;高新技术企业3721家,占湖南省和长沙市的26.2%、66.7%……
    另外,湘江新区海围绕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目标奋力推进“开放活力新区”建设,发展动力得到全面增强。如推动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岳麓区“三区合一”,实行“区政合一”模式,“省领导、市管理”“扁平化管理”,实现产城融合全面推进、资源配置全域共享、经济社会一体发展;湖南省下放129项省级经济权限,长沙市下放了完整的市级经济权限,构建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工作体系。
    不沿边不靠海,湘江新区以“湘江北去,奔流入海”的豪情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实地调研了湘江新区建设发展情况,现场签约了新区共同支撑服务海洋强国建设、长江大保护、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等合作协议,上海浦东、河北雄安、湖南湘江、南京江北、哈尔滨和江西赣江等6个新区进行了交流发言。
    江北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伟围绕“聚焦动能向新、聚力发展提质,加快打造培育新动能新优势主阵地”的主题,系统介绍了新区近年来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金融赋能和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当前,江北新区正以建设具有特色的现代化新城为统领,持续增强发展动能,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稳步增长,创新要素加速汇聚,产业集群不断壮大,金融服务持续优化,城市功能日益完善,逐步形成科技、产业、金融与人才深度融合的良性生态。
    哈尔滨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董方表示,近年来,哈尔滨新区食品、医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基础持续夯实,商业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动能加速迸发,冰雪经济蓬勃发展,区域高质量发展增长极作用持续显现,为省市振兴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下一步,哈尔滨新区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局面,为区域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年多来,赣江新区以网络微短剧、数字营销、数字版权保护等数字文化产业为突破口,大力塑造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新优势,着力打造中部地区数字经济细分赛道高地和数字文化融合创新标杆。2024年,赣江新区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达到164家,实现营业收入367亿元。”江西赣江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赣江新区先后举办中部地区微短剧产业发展联盟成立大会和“头部文旅企业进江西”投资合作对接会,引进相关数字文化项目71个。以网络微短剧产业为例,赣江新区已集聚微短剧企业近60家,占江西全省的40%以上,新片备案数占全省约70%。
    会议强调,新形势下推进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要从全局、长远、大势上准确把握目标任务,坚持长计划、短安排,因时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施策,统筹项目产业硬投资和体制机制软建设,统筹新区建设发展整体工作和关键领域重点任务,统筹共性问题协同解决和个性问题因地施策,统筹战略全局谋划和战术细化安排,进一步增强新区科技和产业竞争力,高水平谋划和建设重大项目,创新完善新区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建设改革开放创新的先行区、试验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新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