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以产业兴旺撬动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 宋璟 马璞杰琳
近年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充分依托山水资源,打造了漂流、攀岩、绳降、皮划艇、桨板等体育运动基地,使体育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图为恩施红花峰林景区,游客在体验“天梯”项目。新华社
本报记者 | 宋璟
见习记者 | 马璞杰琳
    在广袤的江汉平原,一场以产业兴旺撬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正在荆楚大地蓬勃展开。近年来,湖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大力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链式”思维创新构建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高位推动机制创新、品牌突围、科技赋能与基层治理。湖北省正以建设农业强省、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为目标,走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截至2024年底,湖北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综合产值强势突破1.088万亿元,较2021年增长高达48.4%,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产业链的蓬勃发展,有效带动全省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至75.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湖北农业的韧性与活力充分彰显。

    强化党建引领
筑牢乡村治理“主心骨”

    湖北始终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各方面,着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湖北省委、省政府建立农业产业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双召集人”,创新推行重点产业链“链长制”。聚焦稻米、菜籽油、茶叶、柑橘、特色淡水产品、道地药材、现代种业等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每条链由一名省领导挂帅,专班推进、专家支撑,形成“四力合一”的强大推力,集中资源破解发展难题。
    位于谷城县五山镇西部百日山麓的堰河村,过去村子是“见山山秃头、见路路断头、见水水断流、见人人犯愁”。而如今,在堰河村党委书记、闵洪艳的带领下,现在的堰河村只见古屋炊烟袅袅升,溪水潺潺绕村流,村道干净整洁,庭院错落有致,成为了“一家一栋小洋楼,一家一部小轿车,一家一个致富项目或者一名致富能人,人均存款达10万元”的明星村。
    闵洪艳介绍,堰河村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村党组织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这一治理机制成为村庄成功的“基础代码”。堰河村先后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级生态村、湖北省旅游名村、湖北省十大美丽乡村、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等荣誉。
    党建引领与改革赋能的双轮驱动,为这场深刻变革提供了根本动力——前者筑牢组织根基,后者激活发展引擎,共同推动湖北乡村产业实现质的跃升。例如,秭归县创新建立流域“大党委”机制,其“村落夜话”平台有效凝聚起产业发展的合力;谷城县堰河村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实现了从贫困村到集体资产过亿元的产业升级;而潜江市成立236个产业型党组织,覆盖85%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显著激活了集体经济的引擎。

    特色突围
品牌矩阵闪耀“荆楚味道”

    湖北立足资源禀赋,围绕“打造品牌头雁方阵、强化骨干支撑、夯实建设底座”三大维度,加快构建全省农产品品牌体系,推动“鄂”字号农产品走向全国,让“荆楚味道”香飘四海。
    全省聚力,构建品牌强省矩阵。省内出台“虾鳝米茶”“藕菇橙艾”、武昌鱼等支持政策,构建“省级重点品牌+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品牌矩阵,通过边疆行、沿海行等推介活动提高农产品知名度。“潜江龙虾”以高品牌价值连续7年行业夺魁,“江汉大米”获评国家级影响力品牌。19个品牌入选国家区域公用品牌目录,11个纳入农业农村部精品培育计划,12个品牌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榜上有名,利川红等3个品牌价值增量跻身全国前十。
    县域发力,特色产业竞相绽放。在长江三峡的温润怀抱中,秭归县将独特库区气候转化为发展优势,精心培育出四季鲜橙奇观。40万亩蓬勃生长的橙园,年产量突破百万吨,不仅托举起12个产业兴旺的“亿元村”,更通过电商渠道实现年销售额50亿元。2024年,秭归作为全国首批农村电商“领跑县”受到瞩目,其“秭归脐橙”品牌同年获评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今年初的省级产业推进会上,秭归更携手15个产橙地签约合作,小脐橙撬动大产业,富民强县的道路迈入跨域协同新阶段。
    同样以特色产业闪耀荆楚的,还有鄂西北的谷城县。作为“全国茶业百强县”,谷城拥有近17万亩茶园,孕育出4个中国驰名商标和4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如今,“上谷人家”区域公共品牌正带领当地茶香飘向更广阔市场。
    模式创新同样在荆楚大地释放巨大能量。享有“龙虾之乡”美誉的潜江市,不仅是“虾稻共作”生态模式的发源地,更依托有力的“虾十条”政策支持,构建起全球最完备的小龙虾产业链。年加工能力达70万吨,占全国总量的1/4,由此带动的虾-稻产业综合产值突破870亿元,直接惠及20万从业者增收,生动书写了“一虾富百姓”的产业传奇。
    除了模式创新,文化传承也成为品牌建设的重要支撑。医圣故里蕲春县,高举“李时珍”这一文化瑰宝,依托“华中药库”的丰富资源与蕲艾特有的卓越品质,将千年传承的艾草打造成千亿级大健康产业引擎。“蕲艾”品牌价值高达142.58亿元,稳居全国中药材地标产品首位,而“蕲春艾灸师”劳务品牌价值更达326.9亿元,成为闪耀全国的健康产业新名片。

    人才机制优化
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湖北通过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为乡村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
    政策支持与金融赋能双管齐下,为人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省级财政每年统筹5亿元贴息贷款,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科技攻关、设备购置、冷链物流和人才培训。2021年以来,已累计贴息22.3亿元,带动银行发放贷款1987亿元。秭归县派驻“金融村官”实现整村授信,发放小额信贷1.14万户/次,有效缓解农户和中小经营主体融资难题。
    在有力政策的支撑下,湖北大力培育本土实用人才。通过实施“头雁”培训工程,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近2万人。
    人才工作的扎实推进,进一步促进了基层组织建设与人才发展的深度融合。谷城县堰河村通过“五个十佳”评选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形成“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良好机制。潜江市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不仅优化了资源分配,也增强了小农户与现代产业之间的利益联结。
    下一步,湖北将继续聚焦重点产业链建设,优化政策供给,强化人才支撑,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