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
在当前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背景下,基层治理作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其效能已成为制约地方营商环境优化的关键变量。国家层面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等顶层设计,但在部分基层执行环节仍存在断层。行政审批“卷帘门”“玻璃门”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惠企政策因执行僵化或选择性落实陷入“空转”,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居高不下;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基础设施配套滞后进一步抬升企业经营成本,形成区域发展的隐性壁垒。这些治理效能问题不仅直接加大了经营主体的合规成本与运营风险,更导致出现优质外资项目流失、本地企业外迁等连锁反应,乡镇(街道)层级的治理水平成为影响地方投资吸引力的瓶颈。因此,探究基层治理效能对营商环境的优化机制及实践路径,对打通国家政策落地堵点、释放县域经济活力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基层治理效能对优化地方营商环境与吸引投资的影响
提升行政审批效率与减少企业成本。基层部门作为行政许可以及项目审批的第一线执行主体,其流程设计是否合理、决策过程是否透明、办结时限是否可控,直接决定了经营主体进入与运营的制度性门槛。基层审批环节的繁复与时间损耗会转化为显性化的企业成本,当前部分区域的实践显示,基层整合审批职能、压缩办理时限、推行标准化清单等改革措施,有效减少了企业前期注册登记成本和后续项目许可综合成本。这种源自行政效能优化的成本减负效应,显著增强了企业对当地营商环境的可预期性与满意度。
增强法治环境与降低商业风险。基层执法机关与司法机构在政策执行、纠纷调处、合同强制力保障等环节的规范化水平,是市场规则公信力的核心体现。基层政府能够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保障司法裁判公信力、建立高效的行政争议解决通道,可以实质性压缩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中的风险。这种稳定化、可预期的法治环境,通过降低合同违约概率、减少行政争议滞后性、控制产权侵害风险等传导路径,能够有效提升投资者对区域安全性的评估值,进而形成高可靠性治理的区域辨识度。
改善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支持。基层政府在市政配套维护、能源网络稳定性、人才服务资源配置等领域的治理效能,直接决定经营主体日常运营的基础成本结构与抗干扰能力。基层通过精准匹配产业需求的职业培训体系、智能化升级市政管网、构建企业诉求响应闭环机制等措施,可系统性压缩运营环境不确定性衍生的附加成本。这类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持续优化,不仅降低了企业设备维护、能源调度、员工通勤等刚性支出,更强化投资主体对区域要素禀赋的价值重估,从而在产业链协作网络层面形成区位竞争优势。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以优化地方营商环境与吸引外资的路径
推行数字化治理与一站式服务平台。基层政府需以数字化工具重构政务服务流程,开发统一政务数据中枢,打通市场监管、税务、社保等部门的独立系统接口,强制实现企业基础信息一次填报、全域共享;实施审批流程标准化改造,将经营许可、工程建设等高频事项拆解为最小操作单元,通过系统强制关联触发跨部门并联审批;建立智能容缺受理机制,对非核心材料缺失的申请,由系统自动识别并启动限期补件程序,同步推进电子签章、区块链存证等技术保障法律效力;构建动态监管规则库,将地方政策条款转化为机器可读的结构化参数,自动生成企业合规指引清单。
加强基层干部培训与服务意识提升。基层政府应通过设计分阶分类的常态化培训体系,针对性强化产业政策解读、外资准入规则、跨文化商事沟通等实操能力,系统性填补政策传导过程中的执行偏差。重点构建“诉求响应、处置跟踪、效能评估”的闭环培训机制,将企业设立登记、跨境投资审批、税务合规辅导等高频服务事项转化为标准化操作模块,以压缩自由裁量空间引发的制度不确定性。同步实施服务窗口绩效考核机制,将企业满意度、事项办结时效、政策兑现完整度等服务质量信号内化为干部晋升的实质性依据。
优化政策执行机制与监督评估体系。一方面,应构建动态政策执行规程。设立跨部门政策联络官机制,由专职人员实时追踪国家外资政策调整,同步组织实施属地化细则修订,系统转化为基层可操作步骤。同时,开发政策适配性校验工具,将区域特性、产业定位等参数嵌入执行框架,动态生成差异化操作指引,确保统一政策在基层的有效落实。另一方面,应部署效能闭环监测体系,建立企业、第三方机构、政府三维评估机制,企业端通过标准化问卷持续收集政策受益度反馈,第三方机构独立审计执行合规性,政府督查部门交叉核验基层台账完整性,三方数据经智能分析系统自动生成效能预警矩阵。对高频预警事项启动限期整改程序,整改结果纳入干部年度履职评价。
强化基层治理效能是塑造优越地方营商环境、增强外资吸引力的保障。通过系统构建数字化政务平台、精细化行政审批流程、强化干部执行能力,基层政府能够显著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投资便利度。深度优化政策执行监督机制与法治保障体系建设,可以为经营主体创造稳定可预期的规则环境,降低商业活动的政策风险与合规成本。
(作者单位:中共南昌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