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赋能老区振兴

河南将“两个更好”转化为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生动实践

作者: 王健生
本报记者 | 王健生
    近日,“十四五”河南“传承红色基因赋能老区振兴”现场经验交流会暨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河南大别山干部学院举行。与会人员围绕“两个更好”的中原实践进行了深入交流。
全方位支持打出“组合拳”
    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县考察时提出,“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6年来,河南省把总书记“两个更好”的殷殷嘱托转化为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生动实践。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翟磊表示,近年来河南省通过强化政策资金支持、深化苏信合作等举措,革命老区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政策支持方面,研究出台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建立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数据指标共享机制,组织省级部门“一对一”帮扶大别山革命老区22个县(区),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协同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新格局。
    资金支持方面,2021年以来,河南省安排革命老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65.7亿元,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助资金39.8亿元,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28.6亿元。与国开行河南省分行共同制订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融资规划,目前纳入规划项目清单70个,融资需求约2041亿元。
    深化苏信合作方面,河南省与江苏省建立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机制,指导协调两地密集开展互访交流,分别在信阳国家高新区、豫东南高新区建设苏信合作产业园,2022年5月至今累计签约苏信合作项目185个,合同总金额439亿元,已开工项目163个,建成投产项目136个。
    统计数据显示,2021~2024年大别山、太行革命老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同比增速为4.9%、4.5%,分别高于全省同期平均水平0.5个、0.1个百分点,后发优势日益凸显。
    
聚力红色资源转化
全力打造践行“两个更好”实践样板
    信阳市地处豫鄂皖三省交界,坐落在大别山革命老区腹地,素有“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之称。这里生态优良、资源丰富、区位优越,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发展热土。
    信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军伟表示,信阳作为红色沃土,“十四五”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区域合作、特色农业文旅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夯实了发展基础。具体来看:
    首先,信阳在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如信阳系统布局“五纵三横一环”高速路网,推动南信合高铁、京港高铁、潢川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实现突破性进展;大别山引淮供水灌溉工程、袁湾水库、陕煤电力一体化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扎实落地,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其次,豫东南高新区、信阳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全面提速,产业能级不断提升。
    再次,区域协同发展与对口合作政策体系持续完善。与江苏省苏州市的对口合作持续深化,与湖北省黄冈市、安徽省六安市等地区的协同发展稳步推进,为老区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后,“两茶一菜”特色农业提质增效,“1+6+N”文旅体系加快构建,气候投融资和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扎实推进,老区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本次交流会既是对老区振兴成效的集中展示,更是兄弟地市互学互鉴的宝贵平台。我们将珍惜机会,虚心学习,聚力政策与红色资源转化,全力打造践行‘两个更好’的实践样板。”赵军伟说。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原副所长、二级研究员姜长云围绕“十五五”时期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与新特点作了专题讲座。
    在经验交流环节,信阳市介绍了弘扬大别山精神,夯实发展根基,增进民生福祉,着力把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时代奋进历程;安阳市分享了弘扬红旗渠精神,通过做强“三个产业”、实施“三项工程”、突出“三大提升”的创新实践。
    
挖掘振兴发展亮点
探索提升群众福祉有效路径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副社长杨禹指出,本次活动适逢“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关键节点,意义重大。他表示,中国发展改革报社将携手老区同志深入挖掘各地振兴发展的新亮点、新经验,积极探索提升老区群众福祉的有效路径,推动区域间互学互鉴、协同发展,着力破解发展中的共性难题。同时,报社也将积极发挥媒体作用,通过后续系列宣传报道,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为老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提供有力支撑。
    随后,与会主要领导共同启动宣传活动,这标志着“传承红色基因赋能老区振兴”主题宣传全面展开。杨禹向采访团授旗,象征使命与责任的传递。接下来,采访团将深入大别山、太行革命老区基层一线,生动讲述老区振兴的发展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