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4-11-01
2014-11-01 第B08版:医疗与保健 大 | 中 | 小 

让网络填补尽孝鸿沟

作者: 陈禹安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110
陈禹安

    近日,嘉兴发生了一幕令人嗟叹不已的家庭悲剧。一对空巢夫妇在家中悄然离世。他们在上海工作的独生子,连续3周没打通家里电话,赶回家中探看,才发现父母已去世多日。据初步调查,其父可能因意外触电身亡。其母罹患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此后也因无人照看死于脱水与饥饿。
    在对这一幕人间惨剧深怀同情、深感无奈之余,我们也应该有深刻的思考。
    几千年来,中国人之于孝道的重视,尤胜于世界各国。台湾学者曾昭旭甚至提出,孝道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实在是居于与西方文化中的宗教相同的地位。
    《论语·里仁》提到,父母在,不远游。意思是说,如果家有年迈父母,不宜远行在外。
    从社会大背景来说,这是农耕社会对人时空约束的必然体现。为了孝敬父母,维护天伦之乐,只能驻留在以家为中心的土地上,唱响一曲曲田园牧歌。到了工业社会,人流、物流、信息流开始聚集,形成一个个城市。很多人离开了家,转而以城市为中心,这也意味着“父母在,也远游”了。从而,“远游”和“孝道”的冲突就产生了。上述惨剧,其实就是“远游”与“孝道”冲突下的一个极端案例。
    那么,为了避免类似惨剧,是不是只能放弃“远游”,放弃工作,回到父母身边呢?其实不然。
    在这方面,古人也未必那么死板。孔子在“父母在,不远游”的后面其实还跟了一句“游必有方”,就是说,如果实在不得已要出门,也要让父母知道自己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另一位圣贤孟子也提出了“不孝有三”,其中第二条就是“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意思是,如果家里贫穷,父母年老,却不出去努力工作赚钱,就是第二大不孝。
    可见,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远游与否”,而在于“游如何有方”。
    在工业社会的时代,由于一系列交通工具的发明与改进,世界正在缩小,背井离乡、远离父母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但“远游”之后却未必敬孝“有方”。而当历史的进程从工业社会向网络信息化社会迈进之际,这个问题似乎看到了一丝解决的曙光。因为再快的交通工具都比不过互联网的传输速度,网络社会里,信息前所未有地畅行、实时可得,这就让社会和个人在各自的层面上构建即时沟通系统成为可能。
    其实,上述悲剧的核心肇因就是信息阻碍。如果在那位老父亲触电的一刹那,可视化的信息就被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儿子、亲属)所察知,悲剧很可能就此被阻断,结局也不会如此悲伤。
    当然,就现实来说,社会的网络化进程才刚刚开始,也还远远不够发达。人们还将为躯体的分离付出种种代价。但是,未来是值得期待的,一个天罗地网式的信息社会将是其发展方向。
    (作者为心理管理学专家)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