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6-07-27
2016-07-27 第A02版:新闻纵深 大 | 中 | 小 

“通丹经济带”开启东北东部区域合作新篇章

作者: 郭东波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218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郭东波

    近日,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获吉林省政府批复设立,这标志着吉林省向南开放窗口建设取得重要突破,也意味着“通丹经济带”为东北东部区域经济合作开启了新篇章。
    所谓“通丹经济带”是“白山-通化-丹东经济带”的一部分,是指以东北东部铁路、通丹高速公路、丹东港等“通边达海”大通道为主轴,发挥通化、丹东、白山、本溪等东北东部节点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由经济中心、经济腹地、交通网络和节点城市构成的带状经济统一体。“白山-通化-丹东”经济带位于东北亚腹地,既是东北东部经济融入环渤海和京津冀的重要衔接区,又是我国最东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现陆海联运的重要连接带,也是面向朝鲜半岛和东北亚的开放前沿。
    通化、丹东尽管分属吉林、辽宁两省,但却同处鸭绿江流域。山水相连、历史相通、文脉相连、人缘相亲,自汉、唐以来就来往密切,是古代东北亚“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自丹东与通化2008年缔结友好城市、2009年签署通丹经济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合作协议以来,双方交流更加密切、合作更加深入,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在沟通区域间、地域间经济、文化往来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借港出海”一直是吉林省对外开放战略的核心内容。
    多年来,制约吉林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近海但难以出海。因此,“白通丹经济带”的建设,就是要打破东北东部行政区划界限,按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统一规划生产力布局,统一组织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协作,建立统一的大市场,打造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区域共同体”。
    与此同时,地处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丹东市,虽然有出海港口,但缺少一定规模的腹地支撑,丹东港长期处于“吃不饱”状态,也是一道要破解的难题。
    地理位置、人文历史、经济总量等方面的诸多相似,以及历史上高度的融合性和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这些因素给两市的合作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也打下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边是物流丰富却发愁运力的通化,一边是拥有出口海港却“吃不饱”的丹东,两家“结亲”,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变“出不去吃不饱”为“出得去吃得饱”。
    近年来,长期以来摆在吉林人面前并制约其发展的近海却难以出海的难题,正从东、南两个方向,内、外部两种环境下逐步得以破解。
    “通化将承担起对外开放的重任,将深入推动与丹东港务实合作,将丹东口岸功能向内陆延伸,实现‘港口内移、就地办单、多式联运’。今年,港务区计划投资53亿元,实施重点项目15个,实现年底必保有形象进度、必保通关运营的目标。”通化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兼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筹建办主任孙梁国表示。
    7月14日,距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获批不足半月,吉林省通化市与辽宁省丹东市就签署了《加快通丹经济带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市决定,按照资源共享、合作发展、互利互赢的原则,加快推进“通丹经济带”建设。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