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6-10-29
2016-10-29 第B01版:发展 大 | 中 | 小 

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 助力大学生精准就业

青岛青软实训教育股份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实践

作者: 王琪 尹明波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6466
     2016年8月10日,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市长张新起率队到青软实训青岛总部参观考察。 供图/李霞
    山东省物价局收费处田爱菊处长(左三)、原山东省教育厅计财处副处长孙乐为(左四)一行在青软实训青岛总部调研。供图/李霞
王琪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尹明波

    校企合作办学,是高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模式。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企业提供实习设备、实训场地,改善实习条件,培养更加贴近企业所需人才,学生毕业即可上岗工作。目前,山东省批准校企合作项目1000余个,涉及70多所高校、近50家企业,校企合作办学在校生已愈4万人,占高校在校生人数约1.4%,展示出了勃勃生机,备受高校、大学生和企业称赞。
    从事“校企合作”十年的青岛青软实训教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软实训)董事长、青岛市服务外包协会秘书长刘全刚过而立之年,他和他的核心团队,不仅把“校企合作”当作一项事业,而且对这项事业“情有独钟”、全力以赴。十年来,他们孜孜以求、矢志不渝,把“校企合作”嵌入高等教育,把大学生“精准就业”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当作追求目标,刘全领衔的青软实训不仅在青岛稳固立足,而且走出了山东、走向了全国。
    “我们是做企业的,但我们心怀教育,也愿意献身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新兴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刘全这样定位青软实训。

1、备受称赞的“精准就业”大学生

    据介绍,青软实训一直致力于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无缝衔接,经过10年历程,目前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软件产品研发、IT职业教育、提供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和培训的企业。“目前,我们以青岛为中心在全国建立了8大实训基地,与8省市的40多所高校进行专业共建,与500多所高校和3000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拥有200多名线上线下名师,在校学生超过1万人。”刘全告诉记者,青软实训的校企合作涉及的专业方向已达12个,累计培训大学生超过3万人,在线注册用户超过10万,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教材发行量超过2万多册。
“从青软实训走出去的大学生,基本上都实现了‘精准就业’,而且受到用人企业的欢迎和‘厚待’,薪酬待遇和被重视程度远远高于一般的大学生。”青软实训校企合作中心总经理李刚自豪的说。从青软实训“校企合作”专业走出去的大学生,他们的“精准就业”故事,足以支撑李刚的这种自豪。
    ——胡冉冉,女,青岛理工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软件工程2012级学生,2016届校级优秀毕业生。她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企业及高校资源,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在校期间曾多次获得省级及国家级软件设计大赛奖项,毕业后入职链家网,年薪超过15万,个人素质及各方面能力得到在校老师以及公司管理人员的一致好评。从决定选择校企合作专业起,胡冉冉就知道4年后的自己要成长成一个怎样的模样:大一就在完成规定课程之外加快自学进度,大二开始主动参与“翻转课堂”活动、将从学校学习的理论基础与从青软实训学习的应用技术融会贯通并活跃于各项科技创新比赛;大二至大三期间,陆续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蓝桥杯、齐鲁软件程序设计大赛,等等,多次获得奖项;大四择业期间,积极参与名企网申、校招,最终成功拿到链家网的工作岗位。毕业时,胡冉冉对母校寄语:感谢母校和青软实训栽培,是你们成就了这个努力得令自己感动的胡冉冉,祝福母校,祝福青软实训,祝福校企合办专业!
    ——李孟,青岛科技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12级物联网专业学生,他结合校企实战丰富经验和在校学习生活的经历,组建“E点兼职”创业团队,并于2015年5月在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注册成立青岛亿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E点兼职是山东省第一家大学生兼职O2O平台,致力于打造安全性最高、兼职类型更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平台。项目于2015年9月获得种子轮融资百万,目前项目估值已达上千万元。
    ——宋亮,聊城大学2011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集成电路方向学生,在校期间成绩优秀,曾获聊城大学一等奖学金,校级单项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课外积极组织参与学校活动,曾任聊城大学校级社团“E通科技社”理事长,参加国家级省级电子类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荣获第三届全国物联网应用设计大赛二等奖等多项奖项,被评为2015届优秀毕业生,现就职于青岛乾程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回想起自己的专业学习,宋亮感慨地说:校企合作专业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和在实训基地强化专业技能,使我加深了对行业和专业的认识,从而让我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
    而“雇主”们对这些“精准就业”大学生们的真实评语,更是证明了李刚的自豪是以事实为依据的——
    来自京东金融的反馈是:学生态度积极向上,充满干劲,面试时开门、落座、讲话、离开都具备商务范。学生的技术水平也都较好,和其他未培训过的大学生相比具有明显的就业优势。
    来自江苏的苏州凌志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庞军表示:“我们和青软实训已经合作四五年了,第一批进来的学生中已经有很多成为我们公司骨干。”她说,这些学生经过青软实训的整套体系培训之后,有两个方面明显优势:一是职业化,学生对工作的认识、对职业的认可比校招的学生要更加清楚,离职率更低一些。二是技能化,学生到了岗位,很快就能上岗,比校招的学生上手更快一些。

2、渐趋成型的“校企合作”模式

    目前,青软实训旗下运营品牌有“QST青软实训”、“RTO锐聘”、锐聘学院,是国内独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化大学生实训机构,也是国内最早通过ISO9001:2000的大学生IT实训机构。
“青软实训主要面向IT领域,根植各类新兴产业园区,注重线上线下结合,着力提供高校人才培养及企业定制人才服务、大学生创业孵化解决方案。”李刚告诉记者。针对IT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青软实训为高校提供完整的人才实训解决方案,参与高校教学改革,与高校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联合招生,共同培养。同时,将企业实践式教学作为高校课程大纲的有益补充,使在校大学生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业界职业要求,培育出满足产业需求的实用型、复合型软件人才。尤其是,青软实训采用“2.5+1.5”(大学本科生前2.5年在高校进行理论学习,后1.5年在青软实训基地实习实训)教学模式,有力弥补了我国高等教育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培训、实习等薄弱环节。
    “我们在政、产、学、研合作领域做的比较好,与青软实训开展‘校企合作’也是基于这个大的发展战略而推进的。”青岛科技大学信息学院书记岳学海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在多年的合作过程中,“校企合作”相关的专业发挥了理论基础教学和实训培养这两个优势,对于学生就业率提高有很大帮助,同时也带动了高校师资建设。
    位于湖南省的吉首大学,从2011年开始与青软实训开展校企合作办学。该校软件服务外包学院院长周清平告诉记者,他们的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学生创业、就业竞争力更强,现在在企业的年薪很多突破了10万元,就业率一直保持100%。“我们有一个创业典型、2015届的一个毕业生,今年被评为全国创业英雄10强,湖南省就他一个”。通过与青软实训合作办学,该校在今年获得湖南省教学改革一等奖。
    与此同时,青软实训根据有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供定时、定量、定制的锐聘服务,为企业提供从招聘外包、定制培养一整套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稳定适用的人才。在IT运维和对日外包领域,文思海辉、埃森哲、南京富士通、软通动力等中国排名前十的企业中有8家采用了青软实训的解决方案。“我们属于外包企业,所以我们认为校企合作最终也是个‘外包’概念,让专业的人做专业事情,用人企业的大学生招聘、岗前培训等应该要交给像青软实训这样拥有高校资源的专业机构去做,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模式,也是一种趋势。”庞军强调,他们公司每年需招聘、培训200~300人,公共资源占用、成本投入等都有很大压力,“外包”给青软实训去做,性价比非常高,是值得的。
    据青软实训教学研发中心总经理郭晓丹介绍,他们还重视并扶持大学生创业孵化工作,建立了创新实验室,通过引入企业研发项目,进行产学研对接,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同时,与青岛高新区创业服务事业部联合创建青苹果创客基地,为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提供软硬件支撑。“截至目前,已经孵化了智慧能源管理系统、金融大数据分析系统、农业智能传感网节点芯片等大学生创业项目,产生了较为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校企合作办学领域的积极作为和突出贡献,为青软实训带来了一系列荣誉,并顺利通过了相关认证。截至目前,青软实训获得的荣誉和认证已达20余项,包括国家火炬计划IT人才实训基地、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等等。山东省物价局、教育厅有关人士对青软实训的“校企合作”实践评价很高,认为青软实训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助于推进高校创新发展,对参加大学生“精准就业”具有实际性贡献。

3、“无缝链接”高等教育与企业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本科教育缺乏具有一线实践经验的师资,这也是导致工程应用型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新形势下,如何建立起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人才需求“无缝链接”,一直是产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课题。
    “全球第一家信息技术研究和分析的公司——Gartner曾经预测,未来所有的企业都是IT企业、所有的预算都是IT预算。”刘全分析,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到来,应运而生了很多新的商业和产业模式,伴随而生的这些新岗位,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可持续的创新能力、良好的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奇缺,根据LinkedIn报告《2015年上半年互联网行业中高端人才生态报告》,我国IT/互联网行业人才需求指数为138万,而供给指数仅为48.6万,缺口巨大。究其原因,刘全认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高校受限于教改、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限制,很多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很难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导致教学与实践脱节;二是教学一线的师资知识结构不合理,大多是缺乏实践经验与熟练操作能力的理论型教师,达不到新的教学要求。
    这种窘况严重阻碍着企业的跨越式发展,青软实训多年来积极推动的“校企合作”,就是破解这种“窘况”的有益实践。客观的说,一段时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既缺乏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又没有与产业一线接轨、企业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很多高校的教学模式与企业岗位要求严重脱节,造成“学用两张皮”的现象。“我们的老师和青软实训师资力量结对,老师和工程师联合来讲课,效果就是不一样。每年暑假,我们都会送老师去青软实训培训,这也是我们自身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一部分。”岳学海对此颇有感慨。岳学海告诉记者,早在2005年、2006年,青岛科技大学的学生到了实习期就去青软实训实习,开始了双方合作的“磨合期”;2009年,双方着手共建专业,包括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文允许IT行业进行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开始探索“校企合作”;2010年,双方开始软件工程专业合作办学,后来发展为物联网,至今已经是“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不愿意离开谁”了。岳学海表示,下一步,青岛科技大学将进一步加大与青软实训的“校企合作”力度,并积极推动建立“双师型”(具备教师资格和工程师资格)教师培养模式,因为这样的老师带出来的学生既有理论又有实践。“青软实训能把企业经营做到教育领域,这是比较超前的,做的也是非常扎实。这个模式,我们国家应该再放开一些,相关部门应该从上到下给予进一步的支持。”
    “通过青软实训的双向对接,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真正实现了‘无缝链接’,这就是我们的贡献。”刘全感慨道。他表示,根据青软实训的“校企合作”实践,从人才培养模式中寻找解决问题途径一定要意识先行,只有全社会、高校和大学生都充分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和严重性,政府及有关部门也能以改革的精神采取务实的政策措施,不断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职教培训模式,大力推广切实可行的典型示范,才能大力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和健康发展,从而推动大学生“精准就业”、优先满足新兴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工程实用型人才需求。

4、“校企合作”大有作为

    可以说,加快推进收费等改革进而推动高校改革、创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校企合作”,既时不我待、也大有作为。“现在都说建设一流大学、研究性大学,国家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最终还是应用型人才培养,青软实训在这方面走到了前面,其定位非常准确。”谈到青软实训在“校企合作”领域的实践和社会意义,岳学海评价说。
    近年来,青软实训在“校企合作”实践中注重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在满足基本理论与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将大学专业实践课教材和实训体系进行科学改造和嫁接,借助企业技术力量对教师进行案例和实训课程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同时,他们主动发挥对市场的“敏感”优势,与合作高校共同建设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开展重大课题攻关和重大项目研创,畅通高校教师与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才双向交流渠道,有效提升了校企合作创新和人才培养水平。岳学海说,青软实训的团队不仅很年轻、富有朝气,在“校企合作”领域具有独特优势,而且愿意投身教育事业,这也是他们愿意与青软实训进行合作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和青软实训推出校企合作一体化,对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进行升级。”据周清平介绍,吉首大学已经计划在青岛高新区与青软实训共建吉首大学青软软件学院,采用“2+2”模式,由学校派出管理人员和教师,青软实训配套派出专家,进行合作办学。“我们有很多合作的伙伴,但我们觉得,青软实训真的是用心在做教育,做事非常严谨,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他们有一个很好的团队,这个团队的精气神值得我们高校学习,学习他们那种我们高校所不具备的文化和氛围。”
    高校和产业界都已经认识到,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是企业招不到稳定好用的人才。在这一背景下,青软实训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供定时、定量、定制服务,为企业提供从招聘外包、定制培养到人才租赁的一整套IT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稳定适用的人才。此外,青软实训还根据企业的个性需求,在高校端整合、形成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蓄水池”,根据不同企业不同时期的人才计划开办人才定制班,把企业岗位需求融合到企业个性化培养的方案中,让学生在定制班期间严格按照企业要求去完成企业内训所有课程学习,真正的缩短学生和企业衔接的时间,帮助大学生走完从高校到企业的最后半公里。
    青软实训目前正在建设“青岛软件科技城建设项目”,是首家入驻青岛高新区的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面积8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人民币2.1亿元。“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建设园区型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器,着力打造一个涵盖IT实训、产业孵化等多项服务的‘校企合作’综合性服务体。”据刘全介绍,项目规划建设3000个标准工位,同时涵盖创业孵化、实训区域、独立软件学院及生活配套设施。项目一期投资8500万元,已经于2015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9月迎来了合作高校的大学生正式入驻。该项目完全落成后,可同时容纳在校学生3000人,每年为6000名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服务,聚集技术专家、教师、教授等在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并引进相关企业实现教企联动,实现以人才促招商,从而打造成中国北方地区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大学生公共实训服务平台及大学生创业孵化器。“我们对‘校企合作’的前景充满信心!”刘全说。
    实际上,近年来国家陆续密集出台了鼓励社会力量合作办学的政策,提倡改革办学体制。《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都明确提出要鼓励校企合作办学,为高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深化产教融合指明了方向。包括山东、内蒙古在内的很多省(市、区)价格主管部门对高校收费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校企合作”的顺利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