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08-05
2017-08-05 第B02版:头脑风暴 大 | 中 | 小 
社科院《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7)》列析——

我国农村全面转型面临八大挑战

作者: 张守营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610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张守营

    “当前,虽然中国农村具备了加快全面转型的条件,但仍然面临多方面的严峻挑战。”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指出,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农村进入了加快转型和全面转型的新阶段。加快农村全面转型既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分阶段稳步推进。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农村实现全面转型的过程,也就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
    以下是《报告》梳理的中国农村全面转型面临的八大挑战。

高成本损害农业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农业生产成本快速走高,严重损害了粮食的国际竞争力和农业经营效益。从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每亩总成本看,自2004年以来,粮食生产成本持续快速增加,2011~2013年甚至出现了“三级跳”,每亩总成本连续突破700元、900元和1000元大关,至2015年,三种粮食每亩总成本已经达到1090.04元,是2007年的2.27倍。其中,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是造成粮食生产成本快速上涨的主要因素。
    《报告》认为,高生产成本推高了中国粮食的市场价格,致使国内粮价逼近甚至高于国际粮食的进口到岸完税价格。最终在国际粮价“天花板”的作用下,出现了“洋粮入市、国粮入库”的尴尬局面。

农业机械化亟待转型升级

    自2011年以来,中国农业机械化增速开始逐步放缓,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中型农机具的增长速度连续多年明显放缓,2015年中国大中型农业机械增长率为6.93%,只有2011年增长率(12.36%)的一半多,更远低于2008年的增速;二是三种粮食的机械作业费增速也开始连续放缓,2015年三种粮食的每亩机械作业费为139.60元,其增速已由2012年的16.19%回落到4.12%。虽然每亩机械作业费增速回落有利于控制粮食生产成本,但大中型农机具数量和机械作业费增速“双回落”也意味着,中国大中型农机具数量正在趋于饱和,农机作业市场竞争日益充分,通过增加大中型农机具数量来提高农业生产力、降低人工成本的空间正在变小。

“谁来种地”难题尚未破解

    自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末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农户兼业化、农业人口老龄化现象凸显,农业劳动力结构性不足的问题日渐严重。农户兼业经营最直观的证据,是自2015年起,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超过40%,已经超过经营净收入,成为农民的第一收入来源。

农业规模经营面临巨大挑战

    由于农业经营效益持续下降,一些农业经营主体选择缩小规模甚至退出农业,导致2013年以来农村土地流转的增速开始放缓。2016年全国土地流转面积为4.71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比重为35.1%,仅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远低于2012~2014年4个百分点以上的年均增速,一些农民想出租土地却没人承接。报告说,除非经营农业的效益有明显改观,中国的土地流转比例已经达到了阶段性高点,由此对规模经营形成“触顶”效应。但是,至今为止,中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目标还远没有实现。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何种方式尽快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上,进一步提高农业经营规模,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适度规模经营道路,将是当前农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

农民增收的压力不断增加

    目前,支撑农民增收的务农、务工这两大传统动力有所减弱,农民增收难度日益加大。
    首先,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农业经营效益进入下行通道,农业经营净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在逐渐减弱。2014~2016年,农民人均第一产业净收入年均名义增长率仅有4.8%,在各收入来源中增速最低,其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只有14.7%。
    其次,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减缓和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将导致城镇对农民工的需求增长趋缓,由此影响到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这样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将会受到影响。实际上,近年来农民工工资增速已经出现了回落态势。
    虽然未来几年国家对农民的财政转移支付有望增加,但在财政支农资金向贫困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的政策导向下,普通农户难以借助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实现普遍的大幅度增收。

农村资源资产浪费严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7.1平方米,每平方米住房价值为689.1元。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到2020年,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45%左右,年均需转户1600多万人。这些农村人口转变成城镇居民后,每年将会新增5.94亿平方米的闲置农村住房,折合市场价值约4000亿元。如果考虑到常年在城镇务工生活却没有转换户籍的农村外出人员,农村房屋闲置造成的资源闲置和浪费将更大。为了节约集约利用宝贵的国土资源,在推进城镇化和农村转型的过程中,如何通过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消除农村资源尤其是宅基地房屋低效、无效利用将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农村生态环境亟待改善

    不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落后的生产方式,比如化肥、农药、农膜的过量使用,导致中国的农业面源污染十分严重。据农业部统计,当前中国农作物化肥施用强度为328.5公斤/公顷,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
    除农业面源污染外,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依然突出。综合治理各种污染,全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仍将任重道远。

乡村治理模式仍需创新

    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给乡村治理机制创新带来多种挑战:
    第一,农业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要求创新乡村治理机制。
    第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与村“两委”的关系亟待理顺。
    第三,乡村治理机制如何适应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村社区化的需要值得注意。当前,在传统农区,由于农村缺乏产业支撑和就业机会,大量农村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导致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三留守”问题凸显,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农村社会问题,也带来了农村基层组织松散化、职能弱化和干部队伍老化等问题。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