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12-22
2017-12-22 第A02版:新闻纵深 大 | 中 | 小 

展开合肥学院产教融合的“秘方”

作者: 苗露 程晖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4007
     外形时尚、科技感十足的可移动无人便利店“Moby”。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苗露 程晖

    “产教融合绝不能是一个包装。”合肥学院党委书记蔡敬民说。
    “产教融合一定是人才培养更加明确的目标,一定是校企合作的育人平台,一定是学生实现价值和梦想的实战场所,一定是学校与社会双向人才评价机制的载体。”在谈到对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的理解时,蔡敬民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一连用了四个“一定”,话语清晰而笃定。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律动,合肥学院在改革中诞生,开放中成长,创新中发展。从学校的前身——合肥联合大学开始至今,经过30多年的实践探索,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利用中德合作办学的有利条件,借鉴德国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经验,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与此同时,学校与国内外一批知名企业逐步建立起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
    合肥学院主教学楼9层楼道的墙壁上,挂满了学生们在各类比赛中获奖作品的图片。艺术设计系主任谢海涛手指作品,难掩兴奋:“这是09级工业设计专业王红丽设计的自动输液装置,获得了德国红点大奖。”在作品陈列室,一架朱红色的钢琴格外引人注目,谢海涛介绍道,这是全世界首台智能钢琴,通过全球首创的KOS操作系统,让毫无经验的弹奏者快速上手,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十届“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总决赛全国特等奖(第1名)、工程创新组一等奖……近五年来,合肥学院的学生获得各类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省级以上奖项1905项,其中国家级奖项682项,一等奖和特等奖47项。仅2016年一年,就获国家级奖项93项,一等奖以上奖项13项。
    合肥学校究竟靠着什么在各类大赛中屡获殊荣?又是靠着什么像磁石一样吸引荣事达、深圳市建筑装饰集团、科大讯飞这些知名企业与之长期合作呢?
    让我们缓缓展开这所学校怀揣的“秘方”,一探究竟。

推动校企合作,不做“无米之炊”

    2003年,合肥学院在全国率先提出并落实“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从那时起,学校的办学目标也就明确指向了培养应用型人才。
    “真题真做”,这是蔡敬民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词。真题从哪里来?企业,显然是最大的“供货商”。
    蔡敬民认为,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最薄弱的环节是学生在学习期间不能实现一个工业目标,这也是国内学生和国外学生的重要差距。反观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应用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到一线就能“干起来”。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合肥学院通过和企业共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拿到大量真实的项目,为学生提供“真题真做”的空间,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提升。
    “不能把产教融合当成简单的横向课题,甚至仅仅停留在企业投一些钱挂个牌子、建个实验室这个层面上,这不是产教融合的概念。”学校的最大利益是促进人才培养,而企业的最大利益是产品和人才,同时扩大企业知名度。蔡敬民表示,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务必做到双赢,这一点特别值得注意。
    办这些平台能赚多少钱?蔡敬民也经常会被这样问到,而他的回答很坚定——“国家花了这么多钱建学校,不是让我们来赚钱的,而是让我们培养学生。”他说,和企业的合作不能算小账,要算大账,就是要算最终能培养出多少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这才是国家办这所大学的真正目的。
    在蔡敬民看来,产教融合要坚持需求导向。“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产教融合这个平台上实现工业目标,并且在老师的指导、真题的驱动和项目的推动下,解决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最终证明‘你行’。”
    一组数据彰显出合肥学院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成效显著。从2013年至今,艺术设计系师生做了260个产品的农村扶贫项目,项目的实施使企业的产量增加6.8%~29%。通过校企合作,一些很土的产品摇身一变成了很时髦的商品,产品附加值得以大大提高。在学校其他院系,产教融合平台同样发挥着积极作用,从2012年开始,建筑工程系的华建兵教授率领团队开始参与合肥轨道交通的项目,“合肥市轨道交通1、3号线主体维护结构的监测与分析项目”当年落户合肥学院。之后,学校又相继承担了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1标段、9标段施工安全监测分析与研究,1号线2标段盾构施工技术研究,1号线附属结构施工安全监测分析研究……
    同时,产教融合还可以利用企业的优势,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完成国内顶级项目。“像科大讯飞在我们这里就建有实验室,他们会把前沿的课题和先进的设备放到我们学校,学生因此会受到企业关注,那些有助于企业发展的学生会被企业发现,这提高了企业选人用人的精准度,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也会提高。科大讯飞直通车项目150人——他们每年招收150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一半出自合肥学院。”蔡敬民说。

不断改革创新,注重人才培养

    改革,是合肥学院与生俱来的基因。“我们是全国第一个收学费的大学,全国第一个不包分配的大学,第一个按照社会需要设置专业的大学,第一个取消体育课的大学……”说起改革创新,蔡敬民兴致勃勃。
    在学科设置方面,根据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发展的变化,合肥学院把学科导向变成专业导向。目前,学校52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化工、现代物流、家电等主导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教学过程中学校强调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结合起来,显性课堂和隐形课堂结合起来,创新实习基地建设模式,强调毕业论文“真题真做”。“有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开始创业了,创业成功的学生甚至是开着宝马来拍毕业照。”谢海涛说。
    蔡敬民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学校还和德国大陆轮胎公司开展合作育人项目,采取‘双元制’的高等教育合作,共同招生,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学生到企业进行学习,通过双向考核机制,最终毕业。下一步学校还会和大众汽车开展合作,培养学生跨文化的能力。”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缺乏实践能力强的老师是原因之一。蔡敬民在德国和瑞士考察应用大学的办学经验时发现,德国要求博士毕业后到企业工作5年才可以到应用型大学授课,瑞士则要求博士毕业后到企业工作10年才可以授课,并且需要竞争上岗,所以这些国家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比较高。“我们还做不到这点,所以必须想出各种办法,提高老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师资队伍朝‘双能型’方向转变。”蔡敬民说。
    一方面,合肥学院重点引进具有企业经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另一方面,要求专业教师每个任期内必须有半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合肥学院通过实施校企双方“双聘双挂”的举措——把企业工程师请到学校聘为教授,让学校教师走进企业担任兼职工程师;让教师到企业挂职,企业高级人才也到学校挂职,以此打造“双能型”师资。目前,学校专职教师中,有企业工作经历、行业背景、工程背景和经过行业培训的将近六成。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蔡敬民发现“面子”是教师面临的大问题,担心失败,所以学校有时候会把老师“骗到水里去”,先让老师到企业去挂职而不是搞项目。老师毕竟理论水平高,在实际工作中,会发现企业遇到的问题并不一定特别难,随之会主动投入到企业的项目中去,老师也就逐步树立起自信。
    “需要给老师一个心理适应期。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老师去做,同时从评价机制上,要把应用型大学的教师参与产教融合作为教师评价机制的指标之一。”蔡敬民说。

加强国际合作,坚持开放办学

    合肥学院30多年的建校历史,也是30多年探索国际化办学的历史。合作办学由开始单一的接受援助,逐渐向教育、科研合作交流及人才培养转变。2002年以后,这种合作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学校与国外多所应用科学大学按照“2+3”“3+1”等模式合作培养机械、电子、计算机、建筑、管理、德语等专业人才,开始了全面深入大规模的合作交流。
    2007年,应安徽省教育厅的邀请,时任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副校长霍恩教授来合肥学院工作,以副校长的身份在学校工作3个月,成为了合肥学院的首位“洋校长”。随着与德国高校合作的加强,合肥学院不仅把国际交流与合作视为突出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而且看作学校的基本功能和重要使命,打开了更广阔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大门,目前,合肥学院已同德、韩、美、英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62所院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2015年10月30日,合肥学院迎来了尊贵的客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来校参观。李克强指出:“合肥学院30年来的发展壮大是中德务实合作的成功典范”,用“三十而立、卓有成效、根深叶茂”概括了中德合作共建合肥学院30年的成果,寄予再创“中德合作未来更辉煌的30年”的期望。德国总理默克尔称赞合肥学院是“中德近30年合作的光辉典范”。两国总理共同决定在合肥学院设立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及基金。
    在合肥学院主教楼的门口,停放着一台外形时尚、科技感十足的可移动无人便利店。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Moby”。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副教授高先和一边给记者作着演示,一边介绍说:“这也是产教融合的项目,学校与瑞典Wheelys公司联合研发,比马云的无人超市还早,沃尔玛超市已经预定了100台。”
“我们将以申报‘十三五’产教融合工程规划项目为契机,以落实‘十三五’规划、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抓手,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蔡敬民给记者描述了学校的宏伟目标,目前,得到国家资金扶持的设计创意产业实验实训中心和建筑与交通工程实验实训平台建设已经在规划和建设当中。
    对于合肥学院来说,产品是学生最美的答卷,实践是身旁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道路上,合肥学院已登上了“产教融合”号高铁。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