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9-12-26 第07版:地方新闻
|
大 | |
中 | |
小 |
|
|
期待城市“建群”多打多打“团体赛” |
|
|
作者:
陈 鹰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123 |
|
|
|
陈 鹰
“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在今年8月召开的中共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区域经济布局”这个关键词格外亮眼。有专家学者就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 城市“抱团”发展的浪潮方兴未艾,我国目前已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3个世界级城市群,中西部地区的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和关中平原等四大城市群也正加速崛起。为啥城市间纷纷“建群”发展?数据来说话: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一市三省在内的长三角地区,在快速成长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过程中,目前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1/4,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对外投资约占全国的1/3。 大城市“强强联手”了,二三线城市也纷纷打起“团体赛”,通过联合开发,集聚区域创新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的三位“主角”——长沙、株洲、湘潭,在“抱团发展”方面具有“地利”优势,3市两两相距仅三四十公里,地理位置相近,历史文化相融,一体化发展的地域差几乎为零。近年来,长株潭三市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取到了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宽带中国”长株潭示范城市群等“高含金量”的国家级平台,步入了创新式发展的快车道,不仅涌现出了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袁隆平超级杂交稻、炭/炭复合新材料等世界级科技成果,还形成了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主导产业,中联重科、三一重工进入全球工程机械前十强。数据显示,2018年长株潭3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达15800多亿元,而2008年这个数字为4600亿元,10年间增长超过一万亿。 当然,城市“抱团”发展可不止表现在这些数字上,群众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以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为例,随着“双城记”渐成常态,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物质条件的改善,还有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的转变。尽管行政分割造成的壁垒和体制性“堵点”依然存在,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一直是城市联盟的重点。在合肥、武汉、长沙、南昌4个省会城市签订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方案》中,就提到要“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城际铁路网,努力实现20万以上人口的小城镇与城市群中心城市1~2小时快速通达的城际交通圈”。 在长三角地区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我们有理由相信,长三角地区会交出更加漂亮的成绩单。随着诸多积极信号的释放,我们也在期待,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抱团”高质量发展的行列。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