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0-05-20
2020-05-20 第08版:2020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大 | 中 | 小 

全球金融动荡下,中国更应聚焦实体经济创新

作者: 张洽棠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894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张洽棠

    疫情冲击下的全球金融动荡对中国影响路径与对策如何?对此,专家们展开讨论。
    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疫情冲击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在现行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有很大的内在缺陷,但是在疫情的进程中,全球出现了去人民币国际化的倾向。一是,各国央行进行货币互换,但是中国央行没有参与。二是,人民币没有进入数字货币。这对中国经济和人民币国际化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和影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疫情冲击对中国的影响,一是可能通过全球的货币金融动荡产生,二是可能由于油价和大宗商品的波动产生,三是可能通过全球经济衰退产生。对中国来讲最核心的问题是科技方面的去中国化,规则方面的去中国化,产业方面的去中国化,和货币方面的去中国化。对中国而言,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在规则、科技、产业、货币等方面不断做强;同时,还要主动与世界各国挂钩。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金融动荡对中国的影响路径是两个,一个是金融渠道,一个是实体经济渠道。金融渠道:一方面可能是信心危机的传染,另一方面,可能是本身市场避险情绪上升,导致集中抛售风险资产。实体经济渠道:世界可能陷入资产负债表的衰退,世界经济有长期持续低迷的可能性,这会导致中国的外需长期疲软。
    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经济与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王涵认为,要关注通胀层面上和地缘政治层面上的问题。中国的应对:第一,要加快改革,包括要素改革;第二,政策层面上,要聚焦民生、结构性问题;第三,加大开放;第四,避免大刺激,保留部分政策弹性空间,为极端情况做好准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王晋斌认为,中国在国际上取得今天的成就不依靠金融,而是靠制造业。人民币要想实现国际化,也要落在实体经济创新上面,要让中国市场能给投资者提供收益。所以,当下要想办法刺激需求,使科技的进步更上一个台阶,这是未来中国综合实力上一个台阶的核心要点。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