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0-05-27
2020-05-27 第05版:2020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大 | 中 | 小 
激活“人” 盘活“地” 用活“机”

四川射洪市:念好“三字经”,迁后稳脱贫

作者: 刘鹏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3393
     三级书记谋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射洪市发展改革局/供图
刘鹏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四川省最“年轻”的县级市——射洪市,“十三五”以来,顺利完成7653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建成6户规模以上集中安置点103个,2786户贫困群众住进新居,全部脱贫。为切实巩固搬迁成效和脱贫成果,射洪市以激活“人”、盘活“地”、用活“机”为抓手,努力实现搬迁群众持续增收、逐步致富。

念好“人”字经,激活群众动力

    “我在农机合作社打工,在大棚育秧苗、在坡上管理山桐子树,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射洪市沱牌镇青岗村63岁的脱贫户聂彩润满脸幸福地说,他一年总收入大概有2万余元,还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里有一套50平方米的新房,这种幸福生活是他以前做梦也没想到的。
    就业帮扶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帮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的重要举措,关系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关系搬迁地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为此,射洪市立足实际精准施策,念好“人”字经,激活群众动力,努力推动搬迁贫困群众“逐步能致富”。
    一是筑实产业基础,吸纳就地就业。做大做强优质粮油、晚熟柑橘、绿色蔬菜三大主导产业,突出发展生猪、白羽肉鸡、酒粮三大特色产业,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种业、装备、烘干冷链物流三大先导性产业,构建“三带十二园”现代农业空间布局,吸纳在家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2700余人就近就地从事特色农林业,月人均增收1000余元。
    二是搭好服务平台,引导外出就业。构建起以市为圆心、向下延伸、向外辐射的农民工服务“一张网”,设村(社区)服务中心站65个、信息员446个,在成都以及新疆、西藏等地建立农民工服务站,加强与成都、重庆、绵阳、南充等周边地市和珠三角、长三角、西北等劳动力转移输出主要目的地对接和信息交流,开辟劳务基地,畅通输出渠道。2018年以来,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年均外出务工近2000人,年人均增收2万余元。
    三是健全共赢机制,优先特困群众。对无劳力无技术的特困搬迁群众实行“三优一保”。优先安排公益岗位就业40余人,优行入股农事服务超市120余户,优先分红光伏产业收益80余户,兜底保障应保尽保。为所有搬迁贫困户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符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领取条件的搬迁贫困人员实现全覆盖,为2000余名搬迁贫困对象兜底保障。

念好“地”字经,盘活土地资源

    “我以前在成都打工,因家中父亲重病、母亲二级肢体残疾,都需要我回家照顾。但种地养不活一家人。帮扶单位推荐到天马玻璃厂上班,每月保底工资在3000元。加上土地也流转出去了,我就安安心心上班,下班就照顾母亲日常生活。现在住在明亮安全方便的易地扶贫搬迁房屋里,一年收入4万余元,感觉生活幸福得很啊!”谈及现在的生活,射洪市沱牌镇大舜村脱贫户何晓刚乐得合不拢嘴。
    “根据大舜村的地理位置情况,沱牌镇因村施策,通过引进返乡农民工宋翠琼等创业者,流转700多亩土地,用来发展羊肚菌、间种蚕苗、蒲公英、饲料玉米等,建立羊肚菌蚕桑种植园等产业园13个,各家有各家的特色,每一家都获得好的收益。12户易地扶贫搬迁户通过流转自家土地20亩,将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释放出来,采取就近基地务工、进厂务工以及在外务工和创业相结合的方式,人均增收2000余元。”大舜村职业化支部书记任良涛说。
    为使搬迁群众持续增收、逐步致富,射洪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念好“地”字经,盘活土地资源。
    一是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制定《农村土地流转资格审查、流转合同备案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监管,全市流转土地23万亩,其中搬迁群众流转约0.2万亩。按照“镇园结合、产村相融、一体发展”的思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园区面积已占全市农业生产面积的40%以上,切实提高了土地利用质效,土地流转租金保底收益达到每年每亩500~1000元。
    二是土地入股产联经营。建立“产联式”合作社5个,把政府、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工商资本、国有农业发展公司等农业发展主体联合起来,搬迁贫困群众等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劳力入股,形成资本联投、生产联管、经营联动、效益联赢、风险联控“产联式”发展模式。如瞿河镇中和村“产联式”香菊产业,净收益中劳动力入股农户占50%、公司占25%、村集体占20%、土地入股农户占5%,2019年9户搬迁贫困户户均增收约2000元。
    三是土地治荒盘活经营。针对迁出地“山高沟狭条件差、基础薄弱发展难、劳力外流空心化、人老地荒调敝多”实际,推行“集体变业主、资源变股权、带动变联动、期权变现金、扶业变扶志”等经济模式,密切支部、协会(专合组织)、搬迁贫困群众间利益联结,村集体入股参与合作经营,对“荒”施策、就“地”挖潜,大兴“撂荒经济”、壮大集体经济。青岗、东岳等镇整治盘活撂荒地0.2万余亩,贫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累计收入最高达8.5万元,搬迁贫困户年增收约3000元。

念好“机”字经,用活农机带动

    “我们村每月都有40余名贫困户在农机合作社和柑橘基地务工,有的最多一年能挣到5万余元,2019年全村人均新增收1200元。农机合作社还把6名贫困户培养成农机手,300元每天,每月保底2400元。”一提及近年来村里贫困户的变化,沱牌镇青岗村村干部、思润农事服务超市负责人徐波就打开了话匣子。
    射洪是川中丘陵区农业大县(市),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约160万亩。目前,全市土地流转率仅为37%左右,超过六成的耕地仍为小农户经营。为破解小农户特别是搬迁贫困户实现“大生产”的难题,近年来,射洪市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党建引领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探索和农业机械化进程推进,解决土地撂荒现象,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助力脱贫致富。
    一是入股购农机。积极探索建立“村集体主导+合作社组织+贫困户入股”的农事服务机制。村“两委”引导设立种植合作社,将产业扶贫发展基金评议确认到借用贫困户,加上村集体经济资金合股购买农机。村集体利用农机具等与合作社合股建立农事服务超市连锁店,由合作社全权经营和管理,约定现金收益按村集体和合作社55、村集体再与贫困户按73等比例分成。全市登记注册农机专合社23家,拥有各类农机2500余台套,建成农机库棚5万余平方米,通过产业发展基金认股与村集体成员确股等方式带动800余搬迁贫困户。
    二是耕作靠农机。大力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围绕优质粮油等主要农作物的耕、种、管、收、烘干、储藏、保鲜、加工等环节社会化、机械化服务,积极推广委托式(农户将地委托给超市耕、种、收、管、购、销,缴纳服务费)+订单式(根据季节不同签订定向服务协议,缴纳服务费)+承包式(缺劳力户将土地承包给超市耕种,超市返给农户约定现金或黄谷)服务模式。全市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0%。1200余搬迁贫困户承包地及其复垦地依靠农机服务种地。
    三是增收在农机。农机集中连片耕种,减少了损耗、提高了亩产、带动了“四增收”:补助增收,财政扶持农机服务每亩补助约100元;降本增收,种、肥、药等每亩约降20%;提质增收,如水稻每斤高出市场价0.5~1元;随机增收,跟随农机作业做小工。2019年,服务型合作社增收20%~50%,如沱牌镇青岗村农机合作社实现毛收入约300万元,其中纯收益60万元。农机合作社入社搬迁贫困户年均增收500余元,搬迁贫困户农机手年收入约5万元,长期跟随农机作业搬迁贫困户年收入2万余元。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五个一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射洪市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在推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7653名贫困群众“挪穷窝、拔穷根”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2020年要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确保全体贫困群众同全市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射洪市委书记蒋喻新在脱贫攻坚会议上强调,要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绝不能“一搬了之”,要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