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订阅服务 |   邮 箱
 
   
 
 首页  今日要闻 发改新闻 地方新闻 产经新闻 营商环境 一带一路 绿色共享 物价消息 商业资讯 企业债券 债券公告 招标投标
招标投标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今日要闻  
 
电子报
 
十年生态文明建设 绘就美丽中国画卷
2022-09-22 00:00:00      中国经济导报

贵阳市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内处处绿意盎然,碧水青山吸引游人前来游玩。新华社

贵阳市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内处处绿意盎然,碧水青山吸引游人前来游玩。新华社

 


开栏的话

    金秋十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在北京召开。伟业势如虹,辉煌启新程。这次历史性盛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沉着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球“双领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十年奋斗,十年辉煌。创新和完善宏观经济治理,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持续优化经济结构,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市场主体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统筹发展和安全,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持续提升。
    历史照亮未来,奋斗成就伟业。为充分展现新时代我国发展改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本报“喜迎二十大”专栏,将从宏观调控、规划引领、有效投资、生态文明、区域协调、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全面开放、社会民生、经济安全等十个方面进行系列深度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见习记者 | 甄敬怡
本报记者 | 白雪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十年征程漫漫,十年大道如砥。回望十年的发展改革进程,绿色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匠心独运丹青手,万里山河起宏图。育“绿”十年,风雨兼程,气象万千。

十年奋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冬奥蓝”不再像“APEC蓝”“阅兵蓝”一样成为热词,因为如今蓝天白云已成常态。而在2013年,北京一年中重污染天数就有58天。
    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问题所指,改革所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理念的先导性尤为关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全局的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
    啃硬骨头、涉深水区,自上到下、由浅入深,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深层次改革加快推进。
    这十年,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持续完善。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同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为我国生态文明领域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并作出总体部署,擘画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此后,数十项改革方案相继落实,构建起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四梁八柱”。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补偿制度等重大改革举措陆续出台,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立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福建、江西、贵州和海南四省先后开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走向深入。
    这十年,生态文明地位之重前所未有。
    秦岭北麓违建别墅,如山间的块块疮疤让人触目惊心。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推动问题整改解决。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重拳出击”,秦岭北麓由“无序开发”到“有序退出”,终至如今的生态恢复。2020年4月,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首提“国之大者”。他强调:“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
    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之一;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之一;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就要把党和国家的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牢记心头、落到实处。通过党内法规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党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党政同责,成为解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抓手,连同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一起,撬动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格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对记者说。
这十年,生态环境改善成果持续造福于民。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值更高。
    对4.42万户17.02万人实施生态移民搬迁,甘肃武威探索出高深山区贫困群众易地搬迁脱贫致富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互促共赢的新模式。十年间,一个个生态移民、生态扶贫的范例,助力脱贫攻坚这场“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带来了“金山银山”。十年来,全国约1/3的行政村深入实施环境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比例达90%以上,千万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塞罕坝机械林场筑起的“绿色长城”,帮助数以百万计的人远离空气污染,保障清洁水源供应。十年来,中国积极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2021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森林蓄积量达到194.93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0.32%。
    清流碧水润民心,大江大河展新颜。长江沿江省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行动指南。十年来,全国各地新建污水管网9.9万公里,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4088万吨。
这十年,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愈发广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十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除了植树护绿,更多群众自觉践行垃圾分类、节水节电……越来越多的人用点滴行动守护美丽中国。
    帆布袋、环保袋逐渐取代很多人手中的塑料袋。绿色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的背后,有政策文件的规划指导和部门的协同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指导推进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末端处置全链条治理,成立由22个部门组成的塑料污染治理专项工作机制,统筹协调相关工作。以机关、家庭、学校、社区、出行、商场、建筑等七大领域为重点,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全面推进。因地制宜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扎实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节约粮食反对浪费行动,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更多人的自觉选择。
    “生态文明改革领域覆盖面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系统,从污染防治、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再到‘双碳’、山水林田湖草沙等都有涉及。与此同时,改革的系统集成性和协同增效性也越来越强。”常纪文对记者表示。

十年笃行,激发绿色发展动能

    2013年秋天,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期间,在一次演讲回答提问时谈到了中国的未来: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必须要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是时代的一道难题,中国共产党人敢于并善于破题、解题,出卷、答卷。十年来,党中央对发展和保护辩证关系的回答,指明了中国坚定不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坚决不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按下了中国绿色发展之键。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转变发展方式需要战略定力的坚守和不惧风浪的勇毅。这十年,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绿色发展中行稳致远。
“事实证明,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加大生态环保力度,创造了大量新的绿色增长机会,提高了经济发展质量。”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说。
    有所为,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有所不为,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久安乡曾是十年前贵阳花溪区最富裕的乡镇,长期采煤激活了经济,却使地下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山林土层遭受破坏,生态持续恶化,发展难以为继。之后,久安乡陆续关停了境内所有煤矿,发展以茶产业为支点的绿色经济。十年转型,历经阵痛,煤山终蜕变为“生金”的绿色茶山。
    2016年,贵州获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在绿色发展上渐开新局。“贵州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嘱托,协同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绿色新动能新经济培育力度,‘十三五’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4.3%,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经济总量从十年前全国第26位上升到第20位。”贵州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对记者说。
    不只贵州,十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定力”激发绿色发展的“活力”。我国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交出亮眼的“绿色成绩单”: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年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钢铁3亿吨、水泥4亿吨、平板玻璃1.5亿吨重量箱。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2年的9.4%升至2021年的15.1%。
    能源结构调整稳步推进。2021年,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较2012年增长2.4倍,目前已突破11亿千瓦。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5%,较2012年提高11个百分点。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居世界第一。
    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提高。2012~2021年,我国以年均3.0%的能源消费增速和基本平稳的用水总量支撑了年均6.5%的GDP增长。十年间,我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2%,实现节能量达到约14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9.4亿吨。
“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超过350万辆,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光伏等新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凸显。这是坚持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所带来的新机遇、新动能。”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戴彦德对记者说。
    绿色,日益成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十年担当,书写合作共赢之诺

    当前,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大势。中国顺势而为、奋发有为,积极主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参与引领全球气候治理。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将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从碳排放峰值实现碳中和,完成全球最大碳排放强度降幅。世界,关注着中国行动。
    “党中央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以来,中央层面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国家发展改革委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推动印发实施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文件,目前,‘1+N’政策体系已经构建,碳达峰碳中和重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这项重大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刘德春表示。
    以实则治,行胜于言,中国的“双碳”目标和务实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注入强劲动力。从建设美丽中国到共建美丽地球,中国一诺千金,两年如是,十年亦如是。
    十年担当尽责。中国坚持落实《巴黎协定》,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超额完成自主贡献目标。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会议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推动各方就《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等核心问题达成共识。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十年进取有为。不断提高碳排放强度的削减幅度,不断强化自主贡献目标。十年来,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4%,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去年,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让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举世瞩目。《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举行,会议及其成果为全球保护生物多样性进程和各方达成“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注入强大政治推动力。
    十年立己达人。中国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截至2022年6月,中国已与38个发展中国家签署43份气候变化合作文件,开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积极开展能力建设培训,累计在华举办45期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培训班,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和非洲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2019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向意大利总理孔特谈起如何看待发展变化的“中国视角”时指出。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站在这样的时间视角,回望十年来一个个闪烁的发展改革坐标,继续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千年大计。
    厚植绿色底色,建设美丽中国。继往开来,笃行不怠,终将不负青山不负人。

【期号:】【版面:】【作者:】打印本页
 
相关文章
招标投标 | 更多>>
没有找到对象346+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 聘 | 网站广告刊例 | 广告刊例 | 招标公告刊例 | 订阅服务 | 版权声明 | 郑重声明 | 中国发展网 | 记者证查询 | 技术产品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390
Copyright 中国经济导报网  京ICP备090510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35号
产业报行业报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投诉电话:010-65573925;举报投诉email:xwddwyh@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