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订阅服务 |   邮 箱
 
   
 
 首页  今日要闻 发改新闻 地方新闻 产经新闻 营商环境 一带一路 绿色共享 物价消息 商业资讯 企业债券 债券公告 招标投标
招标投标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一带一路  
 
电子报
 
中欧携手加强支持“一带一路”绿色城市交通发展
——访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色“一带一路”研究室负责人Christoph Nedopil Wang
2020-08-21 00:00:00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公欣

    近期,由欧盟资助的中欧生态城发布了《“一带一路”倡议与可持续城市化》《“一带一路”倡议与可持续交通》《“一带一路”倡议与工业4.0》三份关于“一带一路”城市绿色发展的报告。其中,由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撰写的《“一带一路”倡议与可持续交通》指出,中国拥有40多万辆电动公共汽车,是电动交通领域的领跑者,为实现“一带一路”城市的绿色交通发展,中欧各方应加强相互合作与学习。
    绿色城市交通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意味着什么?中国和欧盟有哪些支持绿色城市交通的政策?在货运和客运领域,推动低碳交通的关键技术是什么?针对该份报告,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对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色“一带一路”研究室负责人Christoph Nedopil Wang进行了采访,试图就中国和欧盟在推动“一带一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寻找一份答案。

异曲同工携手共进

    中国经济导报:“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欧在共同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有何共通之处?
    Christoph Nedopil Wang:2017年5月,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中国便作出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承诺,绿色“一带一路”的本质是将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纳入“一带一路”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能环保为原则,以绿色发展理念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指导。
    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要贸易和投资伙伴之一,欧盟也提出了一系列支持“一带一路”绿色与可持续项目的方案,包括可持续城市交通、可持续城市化和可持续工业化等。实际上,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欧盟“欧亚互联互通”战略互为补充,为促成更大的合作创造了可能。中国和欧盟的合作将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之间的联动搭建桥梁,也有助于带动更广阔的东亚地区的发展。中欧也可以利用“一带一路”这个平台,为解决当前区域发展问题和安全挑战作出贡献,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中国经济导报:具体到“一带一路”绿色城市交通发展领域,中欧是如何加强合作的?
    Christoph Nedopil Wang:“一带一路”倡议很可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通方式产生较大影响。为了更好的经济合作,中国应加速建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联系。随着城市交通需求和投资的增加,许多作为经济活动枢纽的“一带一路”城市,将因此迎来绿色城市交通的新发展。
    为避免未来投资导致的高排放情景的产生,在“一带一路”城市进行绿色城市交通系统的全球战略合作至关重要。中欧合作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首先,由于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连接了中国和欧洲,“一带一路”相关城市成为中国和欧盟进行国际合作的重心。其次,交通技术和交通相关产业与中国和欧盟经济高度相关。由于运输技术目前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电气化、自动化、数字化和新形式的数字化共享),中国和欧盟各方在科研、标准制定和市场准入公平化等方面的合作至关重要。最后,通过完善的、更加绿色化的交通建设来应对气候变化符合中国和欧盟各方的共同期待。
    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城市发展中实现向绿色交通系统的转型,需要在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方面进行巨额投资。只有与相关伙伴国家相互协作,才能实现有效的投资和能力建设。

应对挑战加强合作

    中国经济导报:中欧在“一带一路”绿色城市交通建设领域加强合作可能面临哪些挑战?
    Christoph Nedopil Wang:城市交通发展领域复杂的动态变化为合作带来重重挑战。首先,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在“一带一路”中的角色迅速活跃起来,中国在“一带一路”交通领域相关的投资巨大。这使得中国成为许多“一带一路”国家和城市日益重要的合作伙伴。其次,交通技术的革新迅速,自动化、共享移动和数字革命对人、货运和运输规划的影响尚未可知。最后,全球政治和经济发展形势难以预测。旧的全球治理秩序可能逐渐退出,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努力下,新的治理秩序正在形成,长期来看,不确定性因素还在增加。
    在这种动态环境下,支持绿色城市交通发展的决策者需要学习和理解各种可能发生的情景,为决策做好准备。
    中国经济导报:对于推进中欧“一带一路”绿色城市交通建设合作,您有何具体建议?
    Christoph Nedopil Wang:“一带一路”城市实现绿色城市交通发展挑战重重。中欧应共同努力,促成并加速“一带一路”城市交通向绿色的转型。同时应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围绕保护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目标,加强中欧合作。
    事实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已与许多国家及欧盟总部加强了合作。2019年4月中欧峰会结束后,欧盟已在其联合声明中表示愿意“加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欧洲的欧亚互联互通策略及全欧交通网络之间的协同合作”。
    由此,个人认为,为建立有助于经济发展、运输安全、可靠、低碳、可负担且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中欧双方应考虑开展并加强以下领域的合作:
    ——政策和能力建设。一是加强所有相关国之间的政策合作,以确保对可持续城市交通发展的共同理解、共同目标和共同进程;二是从不同层面加强能力建设,以保证高效的项目评估、高效的资金使用及健全的项目监管;三是加强城市间伙伴关系网络建设,支持构建城市之间的经验和教训分享平台。
    ——技术合作建议。一是技术标准的制定应优先考虑应用技术的兼容性、持续性和可交换性;二是技术开发和应用要坚持绿色标准,并充分体现产品的“绿色”属性,以便于评估。
    ——金融合作。一是国际金融机构应加强合作,根据各自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管理战略为项目提供必要的资金;二是“一带一路”城市应从环保要求阈值较高的银行处融资,以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

目标一致前景广阔

    中国经济导报:对于未来“一带一路”城市绿色交通发展,您有何个人期望?
    Christoph Nedopil Wang:虽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城市交通是否都会走绿色发展道路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但至少可以肯定,技术的发展使这个趋势成为最大的可能。虽然中欧双方在《巴黎协定》的框架下,已经在努力促进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达成一致,但行业利益相关者在技术和经济利益上的相互竞争、“一带一路”城市能力的不足以及能力建设资金的缺失等因素仍有可能导致这些城市交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和不协调性。
    为寻找中欧和“一带一路”城市间的协作机制,各方需要学习了解合作中可能出现的动态变化和利益情况。中国已经建立了协调机制,例如“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BRIC)、“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等。这些协调机制目前与现有的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城市化机构(如赤道投资原则、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并行存在。与此同时,中欧双方的公司正在加速移动领域的创新。
    欧亚互联互通平台等新的框架应当为欧盟和“一带一路”国家城市之间提供更好的协调机制。中欧各方在“一带一路”城市绿色交通方面的合作中,应当建立超越交易关系的信任度、更强的伙伴关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充满挑战性的环境和交通技术加速发展与城市交通减排的紧迫需求。这意味着中国和欧盟的各方应关注“一带一路”城市的实际利益,为城市交通的发展作出贡献,同时确保这种发展的可持续性。中国和欧盟应当在确保“一带一路”国家和城市充分参与决策过程的同时,努力在政策、金融和技术层面实现更紧密的合作。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和“一带一路”国家友好关系维护等方面有着丰富经验;欧盟在规划、质量标准等方面具备优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当地运输需求和当地过往项目教训最为了解。应当充分整合和优化三方的资源,促进绿色交通投融资更高效地进行。

【期号:】【版面:】【作者:】打印本页
 
相关文章
招标投标 | 更多>>
· 中国信达山东分公司关于… 2024-04-13
· 中国信达北京分公司关于… 2024-03-19
·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 2024-03-14
·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 2024-03-12
· 公告 2024-01-20
· 资产处置暨招商公告单 2023-12-02
·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 2023-12-02
·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 2023-11-30
发改新闻 | 更多>>
· 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 2024-04-11
· 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咨询… 2024-04-09
· 全国价格监测工作会议暨… 2024-04-09
· 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深学… 2024-04-02
· 福建发展改革委召开民营… 2024-03-16
· 三市发展改革委 召开区… 2024-01-30
· 贵州省发展改革委 加快… 2024-01-30
· 七台河用好项目谋划储备… 2024-03-12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 聘 | 网站广告刊例 | 广告刊例 | 招标公告刊例 | 订阅服务 | 版权声明 | 郑重声明 | 中国发展网 | 记者证查询 | 技术产品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390
Copyright 中国经济导报网  京ICP备090510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35号
产业报行业报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投诉电话:010-65573925;举报投诉email:xwddwyh@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