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2024年第27届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在海口开幕,展品涵盖瓜果蔬菜、粮油、茶叶、咖啡、畜牧、水产、农资农机农技、跨境电商、休闲农业等品类和业态。图为观众在海南冬交会上拍摄凤梨。新华社
本报记者 | 季晓莉
如何看待2024年中国经济形势?本轮政策调整能否实现国内经济企稳回升?2025年中国前景如何,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近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年度论坛(2024-2025)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聚焦“筑底回稳的中国宏观经济”,多位经济学家联合解析当下国内的宏观经济现状。
2024年增长目标能实现
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院教授刘晓光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4-2025)》(以下简称《报告》),提出需要深刻理解当前中国经济正在处于新旧动能、新旧产业、新旧模式转化的关键过渡期,深刻认识到此阶段激活和促进全社会大规模研发投入和制造业部门先进生产设备投资,对维持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内中高速经济潜在增长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决定性支撑作用。 《报告》认为,需要高度重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所蕴含的大规模、大范围“中高收入就业岗位创造型”的投资驱动增长机制,对解决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性。《报告》提议,需要优先激活超大规模城市、省会城市、重点城市以及东部发达地区的中高速经济增长潜力。 《报告》认为,自9月以来的本轮政策调整呈现出政策定位发生实质性变化、各类专项政策力度持续加大、政策组合协同发挥放大效应、政策工具进行重大突破创新四个特点。货币政策定位从沿用了10余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变为“支持性的货币政策”,赋予了货币政策更好地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的权限;本轮化债“组合拳”从应急处置转向主动化解、从化债中发展转向发展中化债,对于优化债务结构、缓释流动性风险具有显著作用;房地产政策思路发生重大转变,变为“止跌回稳”。 《报告》指出,各单项政策力度空前,形成了政策合力,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积极因素明显增多:股票市场迎来强势反弹,房地产市场出现改善迹象,投资回稳力量明显增强,消费增速触底回升,工业、服务业增速企稳回升,城镇调查失业率持续下降,中国经济景气度回升。 “随着本轮刺激政策落地见效,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速有望企稳回升,达到4.7%~5.3%,2024年全年经济增速达到4.8%~5%。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能够实现,但第四季度走势更为关键。”刘晓光表示。
2025年中国经济面临的 机遇与风险挑战
《报告》认为,2025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四大上行机遇。 首先,短期宏观经济下行趋势的扭转、预期增长目标的完成,为2025年中国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决定了2025年经济发展目标必将保持较高标准,且各项工作任务及进度安排明确,尤其计划内投资将充分发挥投资拉动作用,而且“十五五”规划项目布局也将开启新一轮建设周期,发挥预期引领作用。 其次,资产价格效应有利于经营主体资产负债表修复和预期改善。股票市场不仅实现触底反弹,而且反弹幅度较大,总体上已经“收复阵地”,带来的“财富效应”经过不断确认和巩固后,有助于下一阶段居民扩大消费和企业稳定投资,从而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同时,房地产市场销售也逐步实现“止跌”,待下一步真正“回稳”后,为经济发展带来内生动力。 第三,提前为应对外部冲击做足了政策准备。2025年,美国较大概率将对我国商品出口全面加征关税,从而引发新一轮贸易战。但我国有足够时间“先发制人”,可采取多个维度的应对策略。 第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举措逐步落地。202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方案的落地实施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立的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将从2025年起至2028年进入密集推出和实施阶段,有助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提振信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让中国经济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报告》表示,2025年是多重力量交织下的结构调整年,我国同时也面临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风险。 首先,2025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将进一步上升,我国出口增速下行风险大。全球经济增速继续放缓,欧美针对中国“新三样”加征关税可能会在2025年充分落地生效,美国已建立起对华经贸全面“脱钩”的基础框架,中国直接出口商品以及间接出口商品面临的关税都将显著上升,面临更大的贸易竞争和市场份额流失的风险,部分依赖美国市场的行业需要快速适应新的贸易环境。 其次,由于深层次问题没解决,房地产投资依然存在进一步调整的可能,短期内对投资和消费产生负向溢出效应。 第三,本轮“牛市”的性质仍属于“政策牛”,进而带动“资金牛”,但尚未涉及“基本面牛”。未来一段时期,股市如果以稳为主、稳中有升,待经济基本面修复、上市公司绩效改善,将具有一定抗跌能力,反之则不然。
对未来的预期与建议
《报告》认为,在基准情景下,宏观政策持续发力,中国经济进一步复苏,预计2024年经济增长4.9%,2025年增长4.8%。 《报告》建议,持续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不断推出更多增量政策,直至彻底扭转经济下行趋势和市场悲观预期。建议推出的政策包括:启动一次中等幅度的降准降息,引导一年和五年期贷款基准利率(LPR)下调10个基点至3.0%和3.5%;加大对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力度,对生育、养老、住房贷款利息的扣除力度翻倍;鼓励各地方积极探索假期消费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在会上表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意义十分重大,需要采取更大力度的宏观政策,通过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更具支持性的货币政策,来扩内需、稳增长;要以高水平开放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强与欧洲、日韩等经贸合作,形成更广泛的统一战线,同时加大制度性开放力度。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宇燕在会上表示,需要注意的是多边贸易机构正逐渐被边缘化,主要发达经济体如美国、欧盟等已抛开WTO框架,直接对中国电动汽车等加征关税,国际贸易体系正面临重大变革。“根据《世界开放报告》,世界开放指数连续4年下降。但是,全球贸易规模仍在增长,例如,今年WTO预测贸易增长2.7%。” 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远征在会上提到,中国2023年人均GDP达1.26万美元,接近去年世界银行1.4万美元左右的高收入社会标准,未来发展策略和发展战略均可能发生重大变化。未来需要使实际增长与潜在增长相符,并依靠改革改善激励机制与宏观调控,优化收入分配,实现可持续增长。 “短期扩需求、中期资产负债表的稳定与修复、中长期保护产权都是信心与预期的关键要素。”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会上表示,中国经济的流动性管理与风险控制是底线,要防止“低温症”所带来的功能性丧失问题,中期看则市场有序出清和体制机制重构十分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