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涛
12月14日,在江苏无锡举行的“新质职场·重构增长”2024年度最佳雇主颁奖盛典暨中国人力资本国际管理论坛上,“混合用工”和“灵活就业”成为与会者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笔者注意到,此前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明年要“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所谓灵活就业,与具有从属雇佣关系的全日制工作、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就业形式不同,主要包括自雇就业、自主创业等。众所周知,数字化转型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受其影响,劳动力市场开始从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向高度弹性的劳动力市场转化,而非标准劳动关系也开始大量出现,其就业形式主要就是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 智联招聘会上发布的《2024雇佣关系趋势报告——新质职场重构增长路径》显示,今年以来,近四成企业正积极拥抱“混合用工”这一新模式。已经或准备从事灵活就业的劳动者,63.6%青睐“时间和地点灵活”,39.2%则看重“按劳获取报酬,工作关系平等”。如今,灵活就业已成为就业的重要渠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党组书记、部长王晓萍日前撰文指出,我国灵活就业人员规模已经达到2亿人左右。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党和各级政府部门一直高度重视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2021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 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提出的政策措施之一就是加大对灵活就业保障支持。在新冠疫情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曾表示,要实施灵活就业激励计划,降低灵活就业门槛。2022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零工市场建设完善求职招聘服务的意见》,提出了强化零工市场信息服务、强化零工快速对接服务、完善服务场地设施支撑等10条意见。 近几年,围绕支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及健全相关社会保障,各地积极贯彻落实有关政策文件,实践中亮点频现。例如:在山西运城,当地政府专门建了“零工之家”,长年打零工的务工人员告别了露天“站马路”揽活;湖南建立了全省零工市场信息平台,实现全省零工市场动态管理和数据集中发布;安徽省从灵活就业人员实际需求出发,梳理形成灵活就业人员“一件事一次办”事项清单。 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由于劳动关系不明确、工作方式灵活、收入不稳定,给传统的以劳动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带来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部分人群还没有纳入保障范围或保障不足,存在“漏保”“脱保”“断保”情况。正是为了将更多的人群纳入覆盖范围,相关政策文件强调,要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 为促进平等就业、确保同工同酬,在完善灵活就业求职招聘服务中,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重要工作。但现实中的一些苗头和迹象值得注意,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直言,平台的作用有可能会下降,因为有些零工发现平台给的钱和在线下找到的工作在薪水上存在一定差异,线下的工资反而更高,于是有的零工又重新回到了线下。这种苗头的出现,将倒逼平台进行改革。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相信伴随着围绕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的一次次改革,更多的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将舒心又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