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观察
袁雪飞 曹源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袁羽钧
上海自贸区挂牌即将满半年。在上海自贸区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波看来,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会吸引金融服务业、跨国公司总部向自贸区集聚,从而“倒逼”制造业向外“溢出”。“上海自贸区只有28.78平方公里,租金价格非常高,制造业往里面‘挤’,就必须要考虑到成本。”陈波说,“很多企业只在自贸区内租一间办公室,生产基地则会选在距离上海不远,生产基础良好的地方。”
对于和上海仅“一墙之隔”的江苏省苏州市而言,上海自贸区将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苏州准备好了吗?
2013年10月,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10天内两次赴苏州调研,他强调,苏州要积极呼应和对接上海自贸区。
昆山是江苏“对接”上海自贸区的“第一站”。昆山在承接上海产业方面经验比较丰富,但昆山市委书记管爱国却认为,对接上海自贸区,需要提升软实力。
“如何更好地对接上海,是我们每天都在思考的事。”管爱国说。2013年2月份,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赋予昆山试验区在产业转型升级、金融业开放、贸易便利化3个方面7条先行先试政策措施。此后,昆山市充分发挥地缘、人缘、业缘优势,积极推进工商登记改革试点,放宽注册资本、市场主体住所登记条件,建立市场主体信用公示系统,试行注册资本认缴、企业年度报告、“先证后照”制度,探索由“一门式”服务向“一口式”服务转变;着力加强功能载体对接,全面提速各重点园区建设,进一步拓展园区功能,确保上海自贸区溢出项目“选得准,接得住”;全面加强产业项目对接,主动承接溢出,推动现代服务业加速集聚。目前,昆山试验区和上海自贸区已实现“无缝对接”,“两区”的正向叠加效应正在凸显。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对苏州转型升级是全新的机遇。”苏州市市长周乃翔表示,“要取上海自贸区之长,创苏州开放型经济之新。”
取长,苏州将重点学习上海自贸区在投资管理、贸易管理、金融创新以及综合监管等方面的科学思路和做法,结合苏州自身特点,主动承接上海自贸区的辐射和带动,做强苏州的制造业,做优苏州的现代服务业。
创新,是指加强新合作,以苏州工业园区为载体,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涵,在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金融创新、智慧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等方面赋予新的内涵;加强两岸交流,建设好国务院去年批准的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推动两岸合作从传统制造业的合作向附加值比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合作转化;大力发展金融业,把苏州打造成区域性金融中心。
当前,苏州正处在“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和“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进程中,此时,苏州若能乘势接轨自贸区,以全球视野规划两个示范区建设,将会实现从乡镇经济到外向型经济再到创新型经济的跳跃式发展。
相关资料显示,今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将由现行的审批制逐渐转变为监管制度,将和国内企业一样享有同等待遇。这不仅仅是上海自贸区内的制度创新,也将会成为中国外商投资管理制度的常态。此举对吸引外资总量一直居于全国前列的苏州而言,将是一门必修课。
相关人士认为,苏州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可以为上海自贸区创造更加广阔的纵深腹地空间。就产业而言,苏州应当与上海错位发展,同时培养承接上海乃至全球产业转移的能力。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条腿走路”,以先进制造业配套服务为方向,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加快产业链向高附加值服务环节延伸,以网络、科技、软件和信息服务提升制造业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以产业金融、现代物流和商务服务增强制造业企业自我发展能力,构建比较完善的制造业服务体系。同时,加快发展以纳米产业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
面对上海自贸区这块“制度试验田”,苏州的策略十分明晰——进一步明确自己在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的功能定位,根据国家的战略部署,“无缝对接”好上海“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板块,争取拿到第二批自贸试验区“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