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模最大的两家机车制造企业赢得南非30亿美元机车出口订单

南车北车“走出去”以技术换市场

作者: 袁梦佳 刘宝亮
实习生|袁梦佳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刘宝亮

    3月17日,中国规模最大的两家机车制造企业中国南车集团公司与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在约翰内斯堡分别与南非国家交通运输集团正式签订机车供货合同,总额约30亿美元。其中,南车出口电力机车459台,合同额约21亿美元;北车出口内燃机车232台,合同额约9亿美元。这是迄今为止,中国高端轨道交通装备整车的最大出口订单。
    中国机车出口史上最大订单的签订,意味着“中国制造”在“走出去”之路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业内专家指出,此次机车出口南非标志着我国企业有实力、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同时,对于国内制造业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大额订单花落南北车

    “鼓励通信、铁路、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让中国装备享誉全球。”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说的话余音未了,中国机车出口就创下了有史以来的最大订单纪录。
    2013年4月,南非国家交通运输集团公开招标采购1064台机车。全球主要机车生产厂商均参与投标,竞争十分激烈。最终获得订单的共有4家企业,除中国南车和北车外,还有美国通用电气和加拿大庞巴迪。据南非国家交通运输集团方面的数据,中国南车和加拿大庞巴迪共同中标599台电力机车项目,中国北车则与美国通用电气中标465台内燃机车项目,两家中国公司中标机车数量超过总量的一半。
    据了解,此次中国南车出口南非的电力机车大部分为6轴双流制普通货运电力机车,牵引功率4650千瓦,最高时速约100公里,主要用于南非煤炭和矿石的运输,适用于南非全境干线铁路之上。该6轴双流制电力机车的研制填补了国内6轴多流制机车的空白,拓展了国内电力机车型谱。而中国北车此次出口的内燃机车,功率3300千瓦,机车最高时速100公里,可与南非当地既有电力、内燃机车重联运营,是目前技术水平最先进、功率最大的窄轨机车。
    目前,中国南车已在南非、马来西亚、土耳其3国相继获得总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的整车出口合同,公司在3国建立生产基地,辐射东盟、欧洲、非洲市场。中国北车也加快了开拓非洲铁路市场的步伐。在2013年内,中国北车相继获得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等非洲国家内燃机车、铁路客车、轨道平板车和石砟漏斗车等产品的订单。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项目南非招标的前提就是本土化率要超过60%。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本地化是中国南、北车成功获得南非市场的一个很大原因。这种本地化要求,某种意义上就是以技术换市场,在提供产品的同时,还提供他们需要的技术,培养今后其本土化生产的能力。因此,有人担心,高端轨道交通装备核心技术的输出,对中国企业会不会造成一种威胁?
    对此,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宣传部部长韩军表示:“有关核心技术转让的情况会根据合同要求推进。但是作为一个开放的企业、走向国际化的企业在这方面还是应该有自信。”

“走出去”成为新增长点

    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多位业内专家表示,在全球经济复苏不明朗,中国出口增速下滑的背景下,高端轨道交通装备成功“走出去”,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有分析指出,从外部环境看,今年外贸形势将趋于好转。欧洲经济有望从负增长恢复到0.3%~0.4%的增长水平,美国经济出现回暖,日本经济也在波动中出现增长。总体看,发达国家经济处于震荡回升的过程。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由于装备制造业附加值较高,核心技术水平高,对出口和就业拉动的作用较大。在出口结构未发生根本转变的情况下,一味地进行海外投资会造成外贸发展后劲不足,因此,必须把培育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作为未来外贸发展的重点。”
    业内人士指出,纵观制造业发展现状,我国仍属于“制造大国”,还不能被称为“制造强国”。“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必须坚持大型传统和新兴制造企业创新驱动、结构优化、质量优先、鼓励出口转型升级的发展方针。”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说,必须力争到2020年,实现一批优势制造企业率先突破,跻身强国之列。到2030年,实现我国制造业整体上处于世界前列,部分产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而对于装备制造业未来的发展,业内专家指出,我国在探索国际先进制造技术的道路上仍任重道远,在技术改进上仍有多个环节需要完善。特别是在发达国家提出绿色制造、实施再工业化以及加快高端装备制造和新型产业创新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装备工业必须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服务水平,以适应发达国家高端化的需求,在贸易保护主义的环境下拓展出口业务。
    “对于以机车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我们应该潜心吸收引进的技术,稳扎稳打,实现机车技术的标准化。”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郭进表示,装备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归根到底就是要强调自主创新,要有国产化的核心技术。

带动中国“高铁”出口

    业内专家指出,中国南、北车相继“走出去”,输出技术换来市场,一方面彰显了中国企业的自信,另一方面也为今后中国“高铁”出口铺平了道路。
    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在全球范围内的日益严格,以“低碳、节约”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世界各国都将“低碳、节约”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在这一背景下,全球高速铁路发展迎来了第三次浪潮,无论是日本、法国、德国、西班牙等传统的高速铁路发展强国,还是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高速铁路“新兴成员”,都对高速铁路表现出浓厚兴趣,并提出了规模庞大的高速铁路建设发展远景设想。
    高速铁路在世界范围的蓬勃发展,为我国高速铁路“走出去”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为我国高速铁路“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早在2009年10月,中国就与俄罗斯签订了发展高铁备忘录;同年11月,美国通用电气和中国铁道部也签署了高铁项目合作备忘录。去年10月,国家总理李克强访问泰国时,中泰两国签署了《关于深化铁路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同月,李克强对东盟经贸部长从中国南方乘高铁来到北京时表示,“这是中国机车为你们做的一次名副其实的路演。中方欢迎东盟企业来华投资,也鼓励中国企业赴东盟投资铁路等基础设施。”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赵有明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高速铁路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国内传统制造企业来说具有多方面积极意义。首先,制造业产业链长,对经济辐射带动能力强。以机车建设为例,围绕它经过的基建、铺轨、车辆、电气化配置、运营及维护等完整的产业链,每一个环节都会有相关行业或者企业受益。其次,中国制造业出口面临产业价值链低、产品附加值低、贸易条件很难得到改善等重重问题,但像高速铁路装备这样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出口,可以使我国出口结构大为改观。
    业内专家指出,中国高铁“走出去”拥有良好的客观时机,但面临的国际竞争问题也在所难免。然而从长远发展来看,随着国际高速铁路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未来国际高铁市场“机遇大于挑战、合作多于竞争”,中国高铁“走出去”将会进一步提升世界高铁的整体发展水平,通过深化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最终必然实现国际社会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