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招标:企业看重开采先机

作者: 李明思
今年4月,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宣布,该公司涪陵页岩气田焦页9号平台焦页9-1HF、9-3HF两口井“井工厂”交叉式压裂施工成功,这也是涪陵页岩气田开发建设中第一次采用“井工厂”交叉式压裂。CFP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李明思

    近期,第三轮页岩气探矿权招标的一再延期,很受业内外关注。国土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主任张大伟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独家专访时指出,此事整体进展顺利,不存在拖延,现在处于招标准备之中。而之所以速度没那么快,是因为这涉及到相关必要程序,是多方综合的结果,外界对此并不太了解。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我国自6月1日起开始实施首部页岩气储量行业标准——《页岩气资源/储量计算与评价技术规范》,这意味着,在我国大力治理雾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作为重要清洁能源的页岩气,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使命。
    不过,客观上讲,从2012年1月国土资源部公布第二轮页岩气探矿权招标结果算起,已经过去近两年半时间,第三轮招标时间至今不能确定,处在“过渡期”的页岩气产业,发展存在一些变数。

积累“中国式经验”

    事实上,我国已经建立了多个国家级页岩气开发示范区,其中一些示范区的气井已经实现稳产,并开始向周边地区供气。今年上半年,中石化宣布中国首个大型页岩气田将提前进入规模化商业化发展阶段——位于重庆市的涪陵页岩气田今年将实现年产能18亿立方米,明年增加至50亿立方米,2017年增加至100亿立方米。
    中石油也“不甘示弱”——今年页岩气方面相关支出将超过100亿元。中石油还把明年页岩气产量目标由15亿立方米提高至26亿立方米。未来,中石油将主攻两个国家级页岩气开发示范区——四川威远长宁和云南昭通。
    相关数据显示,如今我国页岩气可开采资源量为25万亿立方米,其中,油气矿业权区(即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延长石油4家油气企业油气矿业权区重叠的区域)的资源量为20万亿立方米,占80%;油气矿业权区外的页岩气可采资源约为5万亿立方米,占20%。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发现,前两轮页岩气招投标中,业内相关央企的身影并不多见,即便提出报价,也不算太高。当时业界曾有观点认为,凡有常规油气之地就有非常规油气,所以,当前80%左右的页岩气资源都在业内相关央企手中,这意味着,如果他们对招标并不看重,那么第三轮招标的脚步不会快到哪里去。
    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师祝建梅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第三轮页岩气招标不断推迟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第二轮页岩气项目进展相对缓慢。我国页岩气开采技术突破不大,开钻成本较高,企业又缺乏相关经验,从而导致中标项目进展较为缓慢。
    祝建梅表示,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制定勘探实施方案阶段,没有开始实质性勘探。
    对此,张大伟表示,第二轮招标的19个区块中,除了地震区块外,都已走上正轨,业界不披露,并不代表没有开展工作。张大伟透露,他除了3个区块没亲自调研过,其他区块基本上都走遍了。
    业界一位不愿具名的页岩气产业研究者对记者表示,对刚刚接触页岩气不到6年的中国能源界来说,第一、二轮招标的重要意义在于打破了我国页岩气的混沌状态。前两轮招标虽在形式上有不同意见,竞标区块的蕴藏量也不太明确,但这是一种“中国式经验”的积累。

或将迎来长期利好

    页岩气是非常规天然气,必须采用大型体积压裂等新技术才能获得产量。相同产能的工作量、投资量、技术难度远高于常规天然气。
    为此,自2012年以来,相关部门也出台了多项政策促进页岩气的发展。今年初,国土部表示,到2025年左右,国内天然气与石油生产将形成“二分天下”的格局。根据“十二五”页岩气发展规划,在2015年我国页岩气产量要达到65亿立方米,力争在2020年产量达到600~1000亿立方米。按此测算,10年内至少需要投入4000亿~6000亿元。巨额的投入让许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不得不采取“围观”态度。
    由于页岩气开采成本较高,业内相关央企也很期待政策补贴。比如,涪陵页岩气主要进入川气东输管线进行销售,入网价格为1.65元/立方米,加上国家补贴0.4元/立方米,合计为2.05元/立方米,而涪陵区块页岩气成本价格约为1.96元/立方米。
    5月份,重庆市发展改革委、重庆市财政局报送了《关于申报2013年页岩气开发利用财政补贴资金的请示》,并申请辖区内焦页1HF井等15口井2013年度页岩气开发利用财政补贴资金5709万元。
    然而,上述不愿具名的研究者透露,由于种种原因,0.4元/立方米的财政补贴到位时间常常不定期,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页岩气开采热情。
    今年4月份,中石化江汉油田副总经理胡德高曾公开表示,焦页9-1HF等页岩气井投产后,中石化已将相关样品报送国土资源部,但由于种种原因,0.4元/立方米的财政补贴尚未到位。
    这位研究者还表示,目前我国对页岩气开发采取的方法,是“对于石油公司不勘查开采的,在不影响石油、天然气勘察的前提下,另行向其他投资主体出让页岩气探矿权”,但从前两轮招标区块看来,大多数区块的资源储量和地质条件并不太好,民营资本进军页岩气显得有些“意兴阑珊”。
    虽然,竞标成功企业考虑更多的不是眼前利益,而是着眼长远。不过,即使是为获优先采矿权而来,也需要试采。这其中的技术、施工诸多方面需要大量资金,但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合乎有关部门的刚性标准,又存在一定变数,不少企业处于“进退维谷”的状态。
    “一些通过前两轮招标成功入围的企业,无非是为了抢占先机,然后再视结果而动。随着页岩气开采步伐加快和监管体制的逐步完善,相关措施会逐渐增加,产业发展会更为有序。”该研究者表示。
    近日,国家能源局与有关地区和部门分别签订《“煤改气”用气保供协议》,进一步落实大气防治污染计划,推动“煤改气”有序实施。为应对天然气新增需求压力,6月5日,财政部对进口天然气出台扶持政策,新增1240万吨液化气项目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出于能源安全考量,加大国内非常规油气开发,已经成为政策扶持重点。受政策面宽松及本身储量较大等利好因素提振,页岩气开采向好的局面或将长期存在。祝建梅预计,产业呈现较好的发展趋势,将成为页岩气今后几年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