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招标投标对管理提出新挑战

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建设实践及思考(上)

作者: 张桦 耿永玲 石庆松
业界观察

    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年初公布了《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检测认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及其附件《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检测认证规范》(征求意见稿)。《办法》和《技术规范》为企业建设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提供了标准、规范并指明了方向。

张桦 耿永玲 石庆松

    继2013年5月1日《电子招标投标办法》(简称《办法》)及《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技术规范》(简称《技术规范》)颁布后,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年初又公布了《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检测认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及其附件《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检测认证规范》(征求意见稿)。《办法》公布后,不少企业已经建立或正在建设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尽管仍存在观望的情况,但电子招标投标的全面推广和逐步普及已经成为业内不争的事实。《办法》和《技术规范》为企业建设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提供了标准、规范并指明了方向。
    虽然不同行业、不同建设主体在电子招标投标建设和应用过程中,面临不同的问题,但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建设中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如何攻克这些难点,建设过程中哪些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
    招投标是一种高级的综合采购形式,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全面重启招投标业务,这种采购形式已经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资源交易手段。今天,随着电子商务环境的成熟,传统招投标将依托电子招标投标这种全新的技术手段,赋予全新的内涵,并从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有别于传统的招投标,电子招标投标系统的出现,对招投标的交易主体和监管手段都将带来不同程度的管理冲击和经营思路的转变。
    ——对招标人的影响。
    实施全过程电子招标投标后,系统可以如实记载并保存招标投标的各个环节,可实现实时监管,所有的关键环节都透明高效,更加方便过程监督,同时业务流程按照法律法规严格设置,大大促进招标采购的公开、公正以及公平性,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招标人由于“黑箱”心理而对招标代理过程的非理性干预。系统支持资料的自动归档,解决了传统归档模式时的工作繁杂、遗漏及错误等问题,大大提高效率,方便调阅,促进知识传递及共享。
    ——对投标人的影响。
    电子招标投标业务对投标人而言,购标、投标、开标等重要环节都可以在网上、异地进行,对其直接的影响,一方面是包括差旅、纸张印刷、通讯、存储以及关系管理维护在内的各类显性、隐形费用都将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更好地保护了投标人的利益,加大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力度,让投标人真正凭借实力获胜。同时,电子化也要求投标人尽快转变经营思路,更加关注于产品和服务本身,促进其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
    ——对招标代理机构的影响。
    引进信息化管理手段,充分利用电子招标投标系统,能把招标代理机构业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彻底解放出来,使其更关注于最需要智慧和专业经验的工作上,进而提升招标代理机构的服务价值和水平。把事务性的工作移交给系统执行,这将带来招标代理机构的重新洗牌,要求代理机构从流程事务管理向专业化的采购咨询方向转型,最后从业务咨询服务到全方位的管理咨询发展。
    ——对评标专家的影响。
    对于评标专家而言,电子招标投标系统中建立的网上评标系统,能实现智能化在线评标。逐步通过系统建立智能评标数学模型,完成投标文件中海量数据的自动提取、关键参数的直接比对,从而极大提高评标的准确性和公正性,缩短评标时间和节约费用成本。网上评标系统为评标专家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辅助评标功能,让专家的评标工作变得更为容易。由于传统评标过程中,不少专家年龄偏大,对计算机的操作水平较低,因此要求系统设计者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使用习惯,运营机构要全力做好培训服务,同时也要求专家们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计算机使用技能。今后,随着电子招标投标系统的全面铺开使用,专家库的逐步共享,也将会使得专家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竞争环境,实现优胜劣汰。
    ——对运营机构的影响。
    电子招标投标的发展为专业化的平台运营机构创造了发展机遇。平台运营机构要保证电子招标投标系统的稳定、安全、可靠,另一方面,也亟须向专业化方向转变,需要涌现出一大批既懂得信息技术、又懂得招投标业务的专业人才,为电子招标投标系统的建设和运营保驾护航。
——对招投标监管手段的影响。由于电子招标投标全程透明、数据可追溯、关键节点可控、操作可留痕,因此将全面改变监管的组织形式和监管方式,将迫使监管部门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对招投标各主体的监管从“严进宽出”,改为“宽进严出”。尤其随着国家公共服务平台的逐步建成和完善,各在线交易平台的数据大交换,各种信息的充分挖掘和比对,将给监管手段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本文转载自《招标采购管理》杂志,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