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亚舟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从6月16日起,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不含2014年4月25日已下调过准备金率的机构)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已经是过去两个月以来,央行第二次采取定向降准。此前,央行曾自4月25日起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两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央行的这种做法被业界称为定向降准,所谓定向降准,就是针对某金融领域或金融行业进行的一次央行货币政策调整,目的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定向降准精准向特定行业释放流动性
两次定向降准缓解了市场流动性偏紧的状况,为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但并没有改变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海通国际分析师胡一帆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称,此轮定向降准将释放700~800亿元人民币流动性,加上此前4月对县域农村商行等定向降准,央行共计注入了2700~2800亿元的流动性,大幅减轻了与去年6月相似的流动性冲击风险。但总体上,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并没有改变。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本次‘定向降准’对整体流动性影响不大,这种‘定向降准’不具有全面降准的宏观效应、全局效应和预期效应,货币政策稳健的总基调不会因此而改变。”央行也表示,当前流动性总体适度充裕,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没有改变。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适度增长,促进经济健康平稳运行。
那么,在经济放缓的情况下,同时在“理论上说降息的条件已经成熟,通胀不再是一个需要担心的问题”和欧洲央行货币宽松一宽到底和“负利率”的情况下,为了稳增长,为什么不采用降息手段?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指出,“降息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执行起来很复杂”。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近日表示,我国企业对债务融资的依赖较大、杠杆率水平较高,继续加杠杆将增加宏观经济脆弱性,因此,货币政策不存在大幅放松的空间。全面降息必然意味着信贷会流入中国一直以来试图遏制的那些领域,例如房地产、钢铁和其他被产能过剩困扰的行业。
也就是说,此项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不仅精准地起到了向特定行业释放流动性的目的,同时也避免了全面降息将进一步膨胀债务和流向过剩行业引发贷款违约的风险,更起到了财政政策所承担的调结构功能,可谓是事半功倍。
货币政策要精准发力尚面临障碍
本质上,定向降准仍属于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的降低准备率工具,但定向降准的实施打破了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所讲的“变动法定准备率的作用十分猛烈,一旦准备率变动,所有银行的信用都必须扩张或者收缩。如果准备率变动频繁,会使商业银行和所有金融机构的正常信贷业务受到干扰而感到无所适从”的论断,也打破了西方经济学者关于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马用靽绳使车后退”效果的戏言。
虽定向降准,但货币政策要精准发力尚面临障碍。有研究机构认为,对于当前中国经济而言,明确“定向宽松”、规范与清理金融中间层的政策导向还不够,至少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是政策的落实状况堪忧。去年以来政策密集落地,仅今年3月以来出台的重大政策就有10多项,其中的一些落实情况差强人意,国务院会议因此决定,对已出台政策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查。
其次是金融中间层过多、社会融资成本过高。当前实体经济资金总体紧张,并非流动性投放不够,而是金融行业层层加价所致。相应的,缓解融资难、融资贵要做的不是开闸放水,而是改善金融市场的结构,规范与清理各种金融中间层。
虽然效果有待检验,但这表明了新一届中央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已经具有完整的调控思路并打造了新的调控武器。实际上,不仅在货币政策中创新了政策工具,在财政政策中,也同样创新了财政政策工具。从为小微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对部分中小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到“一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一线(长江经济带)一面(审批权力下放)”,财政政策也在定向发力。
如果说去年“李克强经济学”仍然停留在理论和宏观层面,那么今年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则让“李克强经济学”落到了地,定向降准和定向发力应该是最好的注脚。
正如他本人所强调的,“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丰富政策工具,优化政策组合,在坚持区间调控中更加注重定向调控,瞄准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确定调控‘靶点’,在精准、及时、适度上下功夫,做好预调微调,未雨绸缪、远近结合、防范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虽此次定向降准的力度和精度有待市场检验,但这已经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调控上,我们迈出了伟大的一步。我们期待,新的调控思路和手段不断涌现,中国这个庞大的经济体更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