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邵鹏璐
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还在博弈退出,中国还在喋喋不休地争论是否全面降准,欧洲版QE忽然就来了。欧洲央行上周宣布降息,将主要再融资操作利率从0.25%调低至0.15%的历史新低点,并首次开启银行存款负利率的政策,将隔夜存款利率从0下调至-0.1%,以鼓励银行借钱给小公司而非囤积现金,试图为脆弱的欧元区经济复苏提供支持。
就在这个节点,外汇交易中心最新数据显示,6月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1485,是今年4月以来最高;较前一交易日大幅上涨138个基点,创近18个月最大单日涨幅,近两日累计上涨了223个基点。
另据6月8日,海关总署公布的5月进出口数据显示,5月中国出口1954.7亿美元,增长7%;进口1595.5亿美元,下降1.6%;贸易顺差359.2亿美元,环比扩大94.6%,为2009年2月以来单月最大贸易顺差。
据最新的数据来看,似乎中国经济正在走出低迷,而欧洲央行加码宽松,将如何影响全球资金流向?是否会如美联储QE一样揭起新兴市场资金流入潮?人民币兑美元走势是否将扭转方向,重回升值路线?“中国版QE”是否已在酝酿?这些问题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人民币中间价大幅升值
自2005年汇改以来,截至去年年底,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了35.75%,实际有效汇率累计升值42.21%。但今年年初至今,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贬值1.12%,即期价贬值3.55%。面对近期人民币的持续贬值,学者们普遍认为,人民币贬值预期在减弱而升值压力激增。
花旗集团指出,受人民币持续贬值影响,基于贸易融资目的的商品进口可能已经失去动能,下半年人民币汇率可能在波动中延续升值,预计最早本月人民币兑美元走势就将扭转方向,到年底将升至6.12水平。
今年以来,人民币在亚洲所有货币中表现最差。交通银行表示,人民币贬值对提振中国出口有正面影响。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称,从3月到5月的外贸顺差分别为77亿、185亿、359亿美元,随着外贸顺差的持续扩大,会给人民币带来升值压力,继续贬值的预期在减弱。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人民币升值压力重来,热钱将再次流入,如果不加以抑制,将使本来已经困难的外贸和国内经济雪上加霜,通缩风险进一步加重,与当前“稳外贸”、“稳增长”、“保就业”的目标相冲突;如果加以抑制,则将进一步构成中国干预汇率的口实,央行面临两难局面。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郭凡礼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人民币中间价大幅升值实质或是央行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而有意为之。但与热钱重来有一定的关联,主要缘于欧央行实行负利率政策,全球货币流动性改善,而外汇占款大规模的流入将引起人民币被动投放。
欧洲央行实行负利率 欲提振实体经济
欧洲央行上周宣布实施“负利率”货币政策备受关注,这也使得其成为全球首家尝试“负利率”宽松货币政策的主要央行。这一超常规货币政策的出炉,背后是欧元区疲软的经济现状。郭凡礼解释道,欧央行实行负利率,主要是指将存款利率由0下调至-0.1%,这意味着存款人将货币放在银行存储不仅没有得到利息,而且还要缴纳相应的“管理费”给银行,欧洲央行意在降低货币使用成本,促进投资,带动欧洲区经济发展。
今年第一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速仅为0.2%,与上一季度的增速持平,其中法国、意大利等欧元区经济大国的状况尤其令人担忧,法国在第一季度中经济出现零增长,意大利甚至出现了0.1%的负增长。由于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结果令人失望,欧洲央行将其2014全年的增长预期下调至1%,此外,0.5%的低通胀率,也令欧元区陷入通货紧缩的困境。
欧洲央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Mario Draghi)表示,未来将根据欧元区经济状况,不排除采取进一步的货币政策行动。但苏格兰皇家银行一名高级固定收益交易员指出,实际上欧洲央行“工具箱”内的货币政策工具已经越来越少。
到目前为止,欧洲央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宽松货币政策手段,除了最近的下调基准利率水平外,欧洲央行还在此前实施了主要再融资操作的延期(延长至2015年12月)、结束证券市场计划购债冲销(释放1650亿欧元流动性)等,目前留给欧洲央行的政策选择还有资产支持证券的购买计划和类似美联储的全面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根据德拉吉的表态,欧洲央行至少在可预期未来内的一段时间内,将维持甚至进一步加强宽松货币政策的力度,欧洲央行仍在坚持朝着货币宽松的方向。
经济好转 美联储退出QE态度坚决
与欧洲央行不同,美联储自去年底以来,已经开始进入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过程,并且这一过程在耶伦和伯南克完成美联储主席职位交接后,并没有出现丝毫的反复迹象,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目前,美国的经济状况和市场反应,均对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有序退出提供良好支持。郭凡礼也指出,美联储退出QE,确实是国内持续向好的经济和就业率的上升为其提供了支持。最新公布的美国非农就业数据显示,5月份美国新增就业超过21万,连续4个月每月新增就业超过20万水平,这一连续利好的就业状况也是14年来的首次。
在这一份远超此前市场预期的就业报告出炉后,人们也惊讶地发现,目前美国就业人口已经超过金融危机前2008年1月份1.38亿的水平,与此同时,6.3%的失业率水平也降至2008年9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从就业状况的角度看,美国已经恢复至金融危机前水平。
此外,美联储在调节货币政策方面一直忧心忡忡的通胀状况,目前也在朝着其期望的方向发展。亚特兰大联储主席丹尼斯·洛克哈特(Dennis Lockhart)近期指出,尽管在全球范围内来看,尤其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低通胀水平依然是一大忧虑,但在美国,通胀水平已经在朝着联储设定的2%的目标水平移动。
美联储新任主席耶伦近期表示,假设经济保持良好发展的情况下,预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最早将于2014年秋季实现完全退出。
欧元向左美元向右 转型期中国经济迎新挑战
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指出,欧洲央行最新货币政策措施的重要意义在于其标志着从2012年末以来“美宽欧紧”的全球货币策略旧格局已经临近拐点。未来如果有必要,欧洲央行还将继续采取进一步措施,“美紧欧松”的新格局正渐行渐近。
对于正处于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经济来说,外部政策环境的变化,无疑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影响,年初以来的一轮人民币贬值,已经打破了市场对于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未来随着资本项目的逐步放开,美联储、欧洲央行等全球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活动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将变得更为直接和明显。
郭凡礼表示,我国目前实行相对偏紧的货币政策,美联储在年内完全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已经基本成为市场的共识,美联储可能在明年进入货币中性政策甚至紧缩性政策也已成为大概率事件,与此同时,欧洲央行在可预期未来仍将保持宽松货币政策,全球主要央行的“一紧一松”,将使得全球范围内流动性进入动态平衡的周期。我国应该根据我国宏观经济实际运营情况,坚持现有的货币政策,不能轻易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过度的货币刺激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转型升级。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