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魏北驹 宋阳
6月13日,国家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对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作出部署,提出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 动产业升级等五点要求。习近平同时强调,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长期战略,必须从当前做起,加快实施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
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已悄然发生变化。“安全=加大供应”——粗放供给以满足过快增长的需求的习惯思维已被打破;“安全=效率”——以科学供给满足合理的需求的观念成为新共识,并开始逐步付之于行动。
新技术是源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能源生产乃至能源消费革命中,能源科技的创新才是源动力。
习近平在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具体要求中提出,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要立足我国国情,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并同其他领域高新技术紧密结合,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对此,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近日表示,将围绕“三个一批”——应用推广一批、示范实验一批、集中攻关一批,加大能源科技创新力度,推动能源科技革命。
“老实说,我国的能源重点领域科技水平还有待提高,现阶段的主要成果自主研发性并不高。”神华集团国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施跃文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中国能源技术正在努力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对于我国在能源科技研发的投入方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介绍,中国已将油气开发和大型核电列入16个重大科技专项,进行科技攻关。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新一代超超临界发电、煤制油、煤制气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研发投入,相关技术水平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知识、人才和科研体系的长期积累。但我国能源技术创新仍然面临着底子薄、积累少、体系散的问题,加上一些体制机制的束缚,因此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还需要较长时间。
施跃文认为,当前我国能源行业很多细分领域都需要高水平的技术方案作支撑。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革命需要技术破题。
“我相信,通过加强基础研发能力建设,完善体制机制,中国一定会在能源技术创新上作出更大的成绩、更多的贡献。”李伟说。
国际合作添新动力
今年5月,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一份期盼已久的为期30年、总价值高达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长期供销协议。长期稳定供气的保障将给我国日益增长的天然气需求提供重要气源,供气协议的签订使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及海上四大天然气进口通道的布局最终敲定,实现了进口的多渠道、多来源,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从中短期看,中国需要俄罗斯的天然气以支持大气污染治理。”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孙贤胜表示。近年来,全国多地多发的雾霾现象,引发了公众对空气质量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高度关注。在中国,造成空气污染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从而改善能源结构,是解决的优先措施。随着中俄天然气协议的执行,碳排放量较低的天然气有望在不远的将来替代约5个百分点的煤炭消费量。(下转A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