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克难:重在提质增效

作者: 张晓哲 侯帅
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张晓哲 侯帅

    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速连续3个月走高——由4月份的下降1.4%转为5月份的增长1.5%,6月份增幅扩大至5.6%。数据暖意融融,未来是否能恢复昔日的风光?对此,专家学者们认为,外贸形势仍然复杂,长远看来,调结构、促转型是保持外贸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

发展态势向好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说,“从走访企业经营情况来看,比统计数据显示的要好。”因为去年前4个月出口数据问题比较突出,今年前4个月的所谓“下降”,实际上是“挤水分”所致,真实贸易规模是上升的。
    海关总署统计司司长郑跃声表示,数据显示,我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进一步走强。5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先导指数为42.3,较4月提升了0.3,已经是连续3个月提升,这预示着未来2~3个月我国出口将继续好转。
    郑跃声同时表示,一般贸易进出口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在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反映出我国对外贸易方式的结构在不断优化,进口企业自主发展的能力在不断增强,效益也在不断提高。
    面对外贸回暖迹象,梅新育认为,首要原因是外部市场需求因素。发达经济体经济趋向好转,美国经济复苏尤其显著,第二季度经济增长超出预期;新兴市场经济体虽然存在较大风险,但去年5月份开始的剧烈经济震荡已经告一段落,今年上半年出现了较明显回升。他同时表示,贸易政策便利化进步较大是次要因素。
    6月份,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全球经济将在今年下半年逐渐加速,全年增速可达2.8%,较2013年提升0.4个百分点。
    对于“稳外贸”,政策面的支持至关重要。5月份,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随后各部门相继出台了配套措施,各地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有力地提振了外贸企业的信心。
    《意见》公布后,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天津、四川等省份先后出台了“稳外贸”措施。以外贸大省广东为例,其《支持外贸稳定增长实施方案》覆盖了推进外贸转型升级等7个方面,扩进口和发展外贸新业态成为其中两大亮点,外贸综合服务、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等发展迅猛。江苏省对外贸新业态的支持包括财政支持以及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融资贷款给予贴息支持等。此外,也有部分省份将支持外贸举措放在一揽子经济“稳增长”计划中。
    对于相关地区实行的稳外贸落实举措,梅新育表示,贸易便利化措施、培育外贸新增长点、扩进口等比较重要。形势依然复杂在中央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在外需提振的利好下,外贸已经企稳回升。那么,外贸是否还能回到前些年的两位数增长?专家认为,未来外贸形势仍然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不同国家经济走势分化,在发达经济体普遍遭遇困难的同时,新兴经济体也遇到新挑战。
    梅新育表示,外贸运行的起伏一直与国际市场的冷暖变化紧密关联。需求方面,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稳定性潜藏着较大风险,而新兴市场在我国外贸份额中占比已达一半左右。
    而发达经济体方面,美联储此前已经决定10月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现在美国第二季度经济增长超预期,这对于我国对美国市场的出口固然是佳音,但由于美联储加息比以前预期提前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新兴市场经济体可能受到较大冲击,因此后者对我国出口的需求可能有所下降,而且我国出口企业资金供给、资产负债结构都可能因美国货币政策变动而受到影响。
    同时,从更长时间跨度上看,我国外贸已经实现了连年两位数高增长。梅新育列出一串数据:按人民币计价,2000~2011年,我国出口只有两年增幅不足10%,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时出现萎缩,其余9年增幅全部是两位数,甚至有8年增幅高于20%、3年增幅高于30%。
    目前,世界经济增长总体已经进入减速期,因此,未来10年左右,上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第一个10年的高增长很难重现。而且,我国占世界贸易份额比以前高很多,所以,外贸要想回到此前10年的两位数规模增长不大容易,对增速的期望值可以适度降低。

综合优势仍在

    在我国外贸经历了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逐步转变过度追求高增长的观念,接受并适应中国外贸适度增长的事实,提高增长质量,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国务院副总理汪洋5月20日在北京调研外贸工作时强调,当前进出口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要把支持外贸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调结构、促转型,不断提高外贸竞争力,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外贸回暖的一大重要原因是发达经济体复苏。但是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为了振兴本国经济、扩大就业,也采取措施促进制造业回流,对外投资降温、外部需求减少,这些举措是否抑制了我国出口空间的进一步扩大?在梅新育看来,美国的这些措施对我国影响并不大。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自身做好服务,调整结构,促进转型。
    海关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纺织品等七大类劳动密集型商品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下降了0.6个百分点,在欧盟和日本分别下滑了0.9和2.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的同类产品在欧美市场份额同比分别提升了0.6、0.3和0.4个百分点;越南、泰国、孟加拉的同类产品在日本市场的份额分别提升了1、0.4和0.1个百分点。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欧美日等主要市场的份额将进一步下降。
    面对人口红利减退,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下降的现状,梅新育指出,应把重心放到提高效益上来。“转型和调结构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想当然。”我国经济总量庞大,产业不可能都走所谓细分化的“高端路线”,那样难以找到足够大的市场空间。
    尽管世界经济还在缓慢复苏,我国仍然具备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配套完备、人力素质较高等综合竞争优势。有学者认为,我国能够给本国产业提供规模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稳定性;作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下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我们能够提供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范围经济效益”;作为一个不断努力改进公共服务的国家,通关等各方面便利化改革不断深化加快,试验区正在为微观市场主体探索更多的便利措施。例如,上海自贸区正在推行,一年内无走私违规记录、资信良好的B类生产型企业得以适用便捷的“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模式……
“效率的提升,将不断抵消竞争对手的先天优势。”梅新育表示,要进一步加强竞争力,就需要在改革中为外贸拓展空间,重视便利化和自由化的发展,在国际上为我国产业开辟更友好的环境。同时,营商环境是经济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加强自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本系列报道刊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