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任后的克林顿、布莱尔、李明博齐聚中国,倡导合作共赢

大国前政要:自由贸易不能走回头路

作者: 崔立勇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崔立勇

    无论在任时主导了什么样的政策,卸任后的克林顿、布莱尔和李明博如今不约而同地高举自由贸易的大旗。
    日前,在中国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广州,三位前国家政要分别阐述各自对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的看法,其中“合作”、“共赢”等词汇被多次提及。
    多位前政要集体亮相中国,出席由位列全球500强的中国民企太平洋建设集团主办的“华佗论箭·七月盛典”活动,尽管被认为有走穴成分,但是中国人熟知的多位大国前掌舵人齐聚广州,仍被认为是中国影响力和经济实力增强的表现。

国家发展需要自由贸易

    世界是平的,相互依赖的生存方式决定了没有国家可以独立于世。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表示,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亦或整个欧洲和亚洲,未来应更多分享。
    “美国有权利干涉中国的崛起和富强吗?没有。”克林顿认为,不管喜欢与否,世界的多元化必须得到承认,美国无法“自己站在高山上成为一个孤独的赢家”。
    在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看来,各国合作的必然趋势也来自于技术的日新月异。他用自己14岁的儿子举例说,孩子们正在通过互联网查询到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信息。
    布莱尔认为,先进的技术让世界的发展进程今非昔比,技术前所未有地影响着经济,也影响着地缘政治。分享技术革新的成果可以更大范围地惠及全球各国,技术亦可以打通东西方交流的渠道。
    布莱尔分析说,英国和中国之间在教育等领域已经有了广泛合作,未来在全球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货币和对外贸易等方面,有必要建立良好的对话和解决机制,以保持协同一致。

找寻开放中生存发展之路

    英国的不少传统名牌并没有留在英国,2003年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劳斯莱斯汽车被德国宝马接手,2008年著名越野汽车路虎被印度塔塔集团收购。被问及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布莱尔表示,“完全可以接受”。
    布莱尔解释说,跨国公司更多的出现是必然趋势,如果能够保证本国就业、拉动投资、吸取先进的管理经验,那么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公司所有权属于哪个国家的企业并不重要。
    如果说自由贸易对于美国和英国而言是积极倡导的话,那么在韩国前总统李明博看来,自由贸易则是韩国唯一的选择。
    李明博说自己担任韩国总统时坚信自己是“国家的经营者”,而非“国家的统治者”。他说,韩国资源匮乏,必须选择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打开国门寻找生存之路才是正确的发展模式。”他说,韩国招商引资,吸引国外的企业和管理模式,同时竭尽全力将本国的产品出口海外。
    李明博坦言,韩国上世纪经历了日本殖民统治和战争,数百万人因此丧生,整个国家几近废墟。在缺乏资源、经验、资本和技术的条件下,韩国积极吸引外资,学习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经验,很多韩国企业迅速壮大。他还表示,中韩两国未来在新兴产业领域具有巨大的合作潜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10欧债危机,导致自由贸易面临考验,一些国家回归贸易保护主义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如此一来,本已艰难的环境更不容乐观,我们应该吸取历史教训,社会经济越艰难,越不能后退。”李明博在此次活动上说。

中国企业希望获得公平竞争环境

    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6月联合公布的例行监督报告指出,今年上半年20国集团成员国中存在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仍然十分严重,很多国家仍在执行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实施的限制贸易措施。
    今年年初,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表示,数据显示,中国连续18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以及连续8年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中国仍然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今年4月,国务院李克强总理在会见由美国国会众议院多数党领袖坎托率领的议员代表团时表示,希望美方放宽对华高技术出口限制,为中国企业赴美投资提供公平竞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