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开启韩企在华投资新阶段

新时期韩国跨国公司在华发展的新机遇和挑战

作者: 张菲
张菲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亚四国和印尼分别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后,韩国总统朴槿惠在10月举行的第十届亚欧首脑会上也提出“欧亚倡议”构想,“欧亚倡议”与“一带一路”战略意图相似,都是为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乃至欧亚大陆经济融合。
    两大战略构想在2014年11月10日中韩自贸区结束实质性谈判后有了共同点,根据谈判成果,双方货物贸易自由化比例均超过“税目90%、贸易额85%”,协定范围涵盖17个领域。同时,双方承诺在协定签署后将以负面清单模式继续开展服务贸易谈判,并基于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模式开展投资谈判。这些顶层设计将极大地推动中韩两国经贸关系升级和融合,同时开启韩国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新阶段。

    韩国企业在华投资的四个阶段及投资动机

    迄今为止,韩国企业对华投资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1991年之前是第一阶段,以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为主,投资规模小,而且主要在山东、吉林两省。1992~1997年为第二阶段,1992年中韩建交后,韩国对华投资迅速增长,韩国的LG、现代、大宇和三星等一些大企业集团开始在中国大规模投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投资项目大幅度增加。此外,韩国的一些大企业如浦项、韩华、双龙、SK、汉拿、乐天、起亚、锦湖等都向中国投资创建企业。韩国企业在华投资区域扩大到华东、华南以及成都、重庆、武汉等中西部地区。1997年,韩国对华直接投资总额实际已经达到21.4亿美元。1998~1999年是第三阶段,由于受到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韩国对中国的投资有所下降。
    在迈入2000年后,韩国企业在华投资发生了变化。2000~2013年为第四阶段,韩国将中国看作是最重要的投资对象国,所以对中国投资又恢复了快速增长。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两国经济合作关系更加密切。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使得韩国和中国的经济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冲击,导致韩国企业对华投资的项目数有所下降,但是单个项目的投资金额不断增加。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韩国对华投资也由简单组装制造业转向资本集约和尖端技术产业,产业范围涵盖:电子信息、能源化工、汽车船舶制造、医药、金融、服务业等。2013年韩国对华投资额为30.59亿美元,在对华投资前10位国家/地区中排名第六位。韩国企业在华投资形成了以山东、江苏、北京、辽宁、天津为核心,向周边地区辐射的地缘布局。这期间,韩国企业对华投资动机也由最初的通过获取廉价劳动力以降低成本,逐步转变为开拓和占领中国的内需市场。

    韩国跨国公司在华成功运营的因素分析

    一般来讲,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中高科技、大规模的国际生产、贸易、投资活动的主要载体。韩国大型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不仅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增加当地的就业和税收,还为中国培训了一大批技术人才,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20多年来三星、现代、SK、乐天等韩国大型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及企业发展的轨迹来看,其在华运营表现出极其鲜明的特征:
    第一,韩国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有系统的战略步骤,一般是核心业务率先进入中国,其他业务陆续跟进,同时与核心业务产业链相配套的韩国中小企业也“借船出海”进驻中国,最终在华形成包括设计、研发、生产、营销、客户服务等的全产业链布局。
    第二,韩国跨国公司重视在华成立投资性控股公司,以便协调和促进在华投资计划。例如: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SK(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现代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等。
    第三,韩国跨国公司注重“本土化”发展,成功地融入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一方面,韩国跨国公司通过在华设立研发和设计中心,提高其产品的中国元素,增加了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韩国在华企业文化融合较为成功。此外,韩国在华企业大量雇佣中方管理人员和员工,保障员工的权益,与当地社区维持良好关系,重视参与社会公益事务,因此在中国民众中美誉度和知名度较高。

    韩国跨国公司不能错失这样的历史机遇

    2014年将成为韩国跨国公司在华发展的转折年度,原因如下:
    其一,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亚四国和印尼分别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之后,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10月24日签署谅解备忘录,11月8日中国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的项目提供投融资平台。
    其二,韩国总统朴槿惠在第十届亚欧首脑会上提出“欧亚倡议”构想,即通过欧亚经济合作,扩大韩国对外贸易投资,促进朝鲜对外开放步伐,消除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其实质是以经济融合,促进开放与和平。韩国的“欧亚倡议”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意图相似,都是为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乃至欧亚大陆经济融合。
    其三,11月10日中韩自贸区结束实质性谈判。根据谈判成果,双方货物贸易自由化比例均超过“税目90%、贸易额85%”,协定范围涵盖17个领域,同时,双方承诺在协定签署后将以负面清单模式继续开展服务贸易谈判,并基于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模式开展投资谈判。
    笔者综合认为,上述重大事件必将极大地推动中韩两国经贸关系升级和融合,同时开启韩国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新阶段,即第五阶段。
“一带一路”战略为韩国跨国企业发展带来不少机遇,首先,“一带一路”是开辟新的出口市场的重要抓手,将带动大批商品的出口。其次,推进“一带一路”最先要做的是互联互通建设,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港口、互联网、移动通信等交通设施建设。再次,“一带一路”将大大推动内蒙古、陕西、甘肃、新疆、云南、广西等西部或边疆省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为韩国跨国企业提供大量经贸投资机遇,特别是互联网通信、金融、商贸、物流、服务等行业。
    挑战方面,一是由于目前中国一些行业的大企业在技术发展方面已经赶超韩国在华企业,双方会形成激烈竞争。二是“一带一路”沿线的中国省区以及中亚、西亚等国的矿产资源和能源丰富,但是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技术发展落后,承接高技术产业的能力不够。因此,向这些省份或区域进行产业转移或者投资时,一方面要注意选择低碳、环保、绿色的项目,同时要特别注意项目落地的承接能力。三是文化融合的挑战。“一带一路”向西或者向南延伸的区域、各国家与韩国文化习俗有很大差异,不利于韩国企业的整合。
    “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与其周边国家、亚洲国家与欧洲国家在打通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前提下,生产、贸易、投资、金融密切融合,最后达到政府管理和亚欧区域治理的一体化发展。韩国跨国公司不能错失这样的历史机遇。通过帮助中国政府推进“一带一路”战略,韩国跨国企业也会获得重生和飞速发展。建议韩国跨国公司,第一,要调整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和行业布局,使之逐渐与“一带一路”这一宏大的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相配合、相适应。第二,韩国跨国企业要扬长避短,大力发展“一带一路”区域省份或者国家迫切需要的节能环保、金融、能源化工、服务业等产业,与中国企业错位竞争。第三,韩国跨国公司向西发展时,要继续践行“本土化发展”经验,扎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作者单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