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刘宝亮
1月28日,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发布《2015年宏观经济形势及企业信用风险展望》,认为2015年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仍将持续,各行业经营效益分化加剧,企业自身的偿债能力也将出现明显分化。随着调整的深入,部分发债主体的信用风险可能会逐步显性化。
企业经营效益恶化,市场信用风险上升
据联合资信统计,在披露了2013年年报的3069家已发债非金融企业中,有148家企业利润总额为负,亏损面为4.82%。到了2014年,企业整体经营效益明显恶化,2014年上半年,在披露了半年报数据的2743家已发债非金融企业中,有323家企业利润总额为负,亏损面为11.78%;在披露了2014年三季报数据的1950家已发债非金融企业中,有213家企业利润总额为负,亏损面为10.92%。2014年四季度,部分商品价格下跌持续,下游需求释放推迟,部分企业亏损加深,亏损面也有扩大趋势。
联合资信预计,2015年市场信用风险存在上升的压力。从大类行业看,上游资源类企业方面,受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迷,社会库存不断增加的影响,煤炭、有色金属等行业的盈利能力持续下滑,部分企业亏损严重,整体债务负担上升明显,但下游电力行业则受益于煤价下跌表现良好。中游制造业企业方面,化工、工程机械、造船等行业竞争激烈,产能过剩严重,企业财务杠杆高企,经济增速下降导致债务负担继续上升,偿债能力不断弱化。部分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类行业政策执行较差,企业偿债能力亦不乐观。下游企业方面,受消费升级,供求关系转变的影响,医药、电子信息、传媒等行业盈利能力表现稳健,偿债能力较好,整体信用风险相对较低,而出口增长缓慢导致外贸相关的航运等行业信用风险明显上升。另外,中小企业区域及行业集中度高,业务相对单一,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在经济结构性调整的背景下,企业信用风险上升较快,出现信用事件的概率明显上升。
“从发债企业集中的行业看,不同行业存在的问题不同,企业风险分化程度也不同。”联合资信分析师姚德平指出,城投类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盈利主要依赖土地出让、盈利能力较差或偏弱,对政府补贴收入依赖度高,回款受财政资金拨付影响较大;经营性现金流波动较大;建设投入大;短期债务偿付面临一定压力等。由于地区间财政状况差异明显,企业间经营和财务状况分化也较大。
而建筑施工类行业,预计2015年在房地产调整持续、基建投资保持高位的背景下,企业的信用风险也将出现分化。另外,承接政府类项目较多的建筑施工企业,可能较城投类业主企业先期遭遇信用风险。
城投债发行放缓,PPP融资或成主流
联合资信报告指出,面对不断上升的信用风险,全社会的去杠杆、降风险将贯穿2015年的经济生活,控制债务增长、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债务水平将是企业工作的重点。
在控制债务增长方面,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的措施将不断加强。过去的5年间,为支持经济的稳定增长,社会债务水平持续上升。截至2014年底,社会融资总量余额约为129.96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为81.68万亿元,分别较2009年底的53.62万亿元和39.97万亿元增长142.37%和104.35%。随着债务规模的扩大以及债务风险的陆续积累和暴露,政府及机构加强了对债券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出台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企业债券风险防范的若干意见》、《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等政策性文件。
“相关政策的出台旨在规范政府融资行为、防范债务风险。受前期规范管理文件出台的影响,城投债的发行速度有所放缓,且短期内的发行利率明显上升。”姚德平认为,随着地方建设力度的加大,项目收益类债券及永续债等新债券品种的扩容,将是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类企业债券发展的重点方向。
在优化债务结构方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和扩大股权融资规模将成为降低债务负担、优化债务结构的重要措施。2014年以来,中央政府大力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融资模式,寄望于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的积极作用。姚德平认为,在当前投资增速下滑,投融资体制不健全,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大的背景下,推广PPP模式有助于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增加公共产品供给,该模式或将成为后续融资的新渠道。从政府的推广力度来看,在PPP示范项目成功之后,该模式还将大范围推广,有望成为公用事业类项目的主流融资模式。
“同时,在经济增速下行时期,股市的靓丽表现或将成为稳定经济增长、推动改革深入的重要推手。”姚德平表示,尽管2015年企业收入利润表现可能一般,但权益的增加将改善企业资本结构,后续上市公司及其集团公司存在信用基本面改善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