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跨越2000多年的变与不变

作者: 高峰
高峰

    2000多年前,西汉使者张骞肩负和平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融通欧亚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以其连接的文明形态之多、跨越历史时期之长而光耀人类文明的史册。
    如今,中国以互尊互信、合作共赢、文明互鉴的诚意,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个宏伟的战略构想,赋予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全新的生命,承载着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也符合全球区域合作的时代潮流。

追根溯源

    当西汉的张骞率先打通西域之后,历经几代人经营,一条东起长安,途经河西走廊、西域,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商贸通道建立起来了,总长约7000公里。这是一条承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和平之路,繁荣了1700多年。
    1877年,德国历史地理学家希特霍芬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因为丝绸是这条商路上最有代表性的商品。但是,丝绸之路是不是就是指这条古道呢?丝绸之路仅仅就是一条小路吗?可能与希特霍芬的命名获得广泛影响力有关,人们对丝绸之路形成了一些误解。
    世界上很多人以为那仅仅是中国古代一条能够通行骆驼,最多能够通行车马的小路,只是面对丝绸那样的轻、薄物资的贸易和运输的道路。其实不然,实际上,它是由不同地区若干条陆地上的和海上的线路以及它的扩散、辐射道路之间联结所形成的物流网络,一个从中国西部开始向西,沟通东西方、甚至通向世界的物流平台。
    确实如此,丝绸之路应该是指古代,起于东亚,途经中亚、西亚,连接亚洲、欧洲、非洲的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它不仅仅是横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也是东西方交融的文化桥梁。
    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上,主要分为先秦、汉唐、宋元和明清,跨度2000多年。当然,有考古学家发现,早在公元前15世纪甚至更早时期,古代中国和中亚地区就有商贸往来。
    丝绸之路根据运输形态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根据地理走向,又可分为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同时根据地理景观,还可分为草原森林丝路、高山峡谷丝路和沙漠绿洲丝路。张骞凿空西域,即是陆上北方的沙漠绿洲丝路,这也是北方丝路的主干道。
    北方沙漠绿洲丝路分为东段、中段和西段。东段指长安至敦煌,在长安以西又分为北线、中线、南线,三线会合后经张掖、酒泉、瓜州到敦煌。中段指敦煌到葱岭(帕米尔高原),不同的路段有南北线之分,而南北线又有多条岔道。西段指葱岭到古罗马,涉及地域最广、国家和民族最多,所以线路比中段还要复杂。由此可以想象,当年使臣、士兵、商人们该有多大的探险精神和追求,才打通了这样的古道。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召开的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并通过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这也是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回望历史,马蹄和车轮打通的不只是古道,还有心灵与文化,而一列列骆驼所运输的不只丝绸、茶叶、香料、宝石,更是承载着人类共有的文明和精神。
    陆上南方丝绸之路主要指的是蜀-身毒(即四川到印度)的路线。张骞首次达到大夏时,就发现了产自蜀地的布匹和竹子,大夏人说这是从身毒买来的。
    和陆上丝绸之路相比,海上丝绸之路就没那么复杂,大致分为三个航线:东线至日本、朝鲜;南线至东南亚;西线南亚、欧洲和非洲。和张骞出使西域相媲美的郑和下西洋,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推至顶峰。

利益和命运共同体

    沧海桑田,日新月异。驼铃声声漫天风沙已成为发黄的相片,保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今天的丝绸之路已是另一番繁华景象:油气管道通信设施穿越大漠,公路铁路纵横交错,物流运输夜以继日。
    一路向西,不再令人畏难,而是让人神往。尤其需要点赞的是,“一带一路”建设已让丝绸之路变成一片热土,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将进行更加深度的发展,其文化将会有更加紧密的融合。
    前不久,在2014年全年进出口情况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郑跃声表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为古丝绸之路赋予了时代的内涵,为泛亚和亚欧区域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全球增长和贸易投资格局也正在酝酿深刻的调整。亚欧国家都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激发区域内发展的活力与合作的潜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启动了新的机遇之窗。
“一带一路”涉及世界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GDP规模超过21万亿美元,分别占世界的63%和29%,是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世界性新兴大市场。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近30亿,有着巨大的市场规模和潜力。中国已成为乌兹别克斯坦第一大、吉尔吉斯斯坦第二大投资来源国,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第一大贸易伙伴,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同中亚国家贸易额从建交初4.6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460亿美元,仅仅21年翻了100倍。
    根据最新初步测算,2014年,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或地区进出口双边贸易值接近7万亿元人民币,增长7%左右,占同期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1/4。其中,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增长超过了10%,进口增长约为1.5%。2015年,随着“一带一路”共建的不断深入,这个数据肯定还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具体来说,共建“一带一路”需要将“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落实到位,给沿途各国人民带来切切实实的利益。比如,在产业合作方面,传统农业和现代高端制造业、服务业都可以进行对接,公铁空航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电力、通信、新能源等项目可以快速推进。在合作方式上,既要重视国家之间的大项目合作,也要重视与别国友好省州(市)的互动合作。
    只要将政治关系、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优势,就一定能成功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连绵万里的丝绸古道,记载着千年桑田沧海。焕然一新的“一带一路”,将是人类和平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简介:中国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