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十条”关键词:一手严管,一手治污

作者: 曲一歌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曲一歌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指南——《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近日正式对外发布。
    “水十条”提出,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将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地下水超采得到严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稳中趋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水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到2030年,力争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到本世纪中叶,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水治理难度较大,尤其是目前正处于新老水问题交织时期,如洪涝灾害、干旱、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和水环境损害等问题,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的提出正当其时。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水利部了解到,“水十条”有几个鲜明特点:体现了流域管理要求;强化水陆统筹管理;建立系统治理的格局;形成协力治污的局面;突出执法监督作用。

坚持“最严格”管理

    “水十条”提出了十条35款,共238项具体措施。对此,水利部水资源司副司长陈明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其中,水利部门牵头9项任务,参与工作35项,任务艰巨。”
    “‘水十条’在重点强调全面控制污染源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提出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陈明说,其中的第三条,即“着力节约保护水资源”——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控超采地下水,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抓好工业、城镇和农业节水;科学保护水资源,加强水量调度,保证重要河流生态流量,“阐明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把用水总量控制、提高用水效率、科学保护水资源作为重要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控制用水总量是“水十条”的核心要求之一。中国经济导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要适当做好“加减法”——减少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增加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和水资源承载力。
    在谈及具体都有哪些“最严格”举措时,陈明说,要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和考核,健全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尤其是近日,围绕长江流域编制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出台,如何在保证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又不至于对水环境、水资源造成破坏呢?
    对此,陈明表示,要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工作,“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其建设项目新增取水许可。”强化取水许可管理,建立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
    陈明指出,下一步,水利部将重点围绕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全力做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提升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
    陈明对记者介绍说,为确保“水十条”的顺利落实,水利部在严格控制用水总量的同时,还坚持严控地下水超采,提高用水效率,科学保护水资源,加强江河湖库水量调度管理,严格执法监管,切实加强水环境管理,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调整种植业结构与布局,等等。

向农业污染源宣战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然而,在农业发展取得成就的同时,农业作为“用水大户”,其造成的水污染以及“废水大户”等问题更加不容忽视。
    对此,“水十条”明确提出,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用水效率,抓好工业、城镇和农业节水。
    “高密度养鱼会造成一定的水污染,此外,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等会带来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地方水体污染,都是源于富营养化的问题,而造成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过量实施农药与化肥。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近日,农业部启动实施“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
“不过,在规范渔业发展、减少水体污染方面,相关政策仍需完善。”郑风田表示。
    保护水资源,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还需要采取哪些举措?郑风田表示,“关键是要建立一个激励机制。比如,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如何惩罚,适度或少量使用农药、化肥应该如何奖励,都需要认真考虑。”
    作为“用水大户”,农业做好节水工作至关重要。“首先,要优化水价机制;其次,节水设施要跟上。”郑风田说。

农业灌溉用水总量14年零增长    

    中国经济导报讯 记者曲一歌近日从水利部新闻通气会上获悉,目前,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已达9.52亿亩,其中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4.07亿亩。农田灌溉效率不断提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2,在保持粮食连年丰收的同时,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实现14年零增长。
    据介绍,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建设进展快速,截至3月底,累计完成投资3467亿元。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与建设不断加力,目前纳入规划的434处大型灌区,已安排中央投资860亿元,近六成完成投资任务。尼尔基、黑龙江三江平原等一批新灌区加快建设。全面实施251处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