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恒清
据《人民日报》报道,南方某省为了完成到2020年新增农村转移人口到城镇户籍1000万的目标,运用行政力量,实行指标驱动,2012年和2013年短短两年就完成“农转城”人口近500万,这一数字几乎是政策实施前的20多倍。过分强调速度和进度的结果,就是出现了以土地城镇化和户籍城镇化为表象的“数字城镇化”,一些地区的农民成为既进不了城又回不了乡的“夹心人”,日子真真是不太好过了。
对于这则消息,笔者认为这里面暴露了两个问题,一是靠下达指标的方法推进城市化进程,而且是层层分解;二是绝大多数农民是“被农转城”,并非出于自愿。这样的现象恐怕并非“某省”专利,而是在不少地方都或多或少存在。这应引起相关部门高度警觉,“农转城”并非表象的“数字城镇化”,也切莫再走“大跃进”的老路子。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本无可非议,但也应遵循其自身的规律,绝非“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也非神笔马良妙笔生花能够画出来的。特别是,并非有了街道与高楼大厦就是城市化,还要有相关产业的发展做支撑,也就是说要让“农转城”的人有事干,能够自食其力,方可享受城市生活所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否则就无从说起。而现实是,不少人虽进了城,但却难以融入城市生活,不是整天游手好闲甩膀子,就是聚在一起打麻将消磨时光,成了既进不了城也回不了乡的“夹心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脚下的农民失去了祖祖辈辈依附生存的土地,这些人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都该“农转城”。因为他们手中已经失去可供耕种的土地,也住进了安置的单元房,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里人。但由于他们除了种田并没有其它任何技能,城市对他们来说完全是个陌生的全新领域,也很难找到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边缘人”。而当地政府在拆迁征地进行补偿安置后,也便袖手不管,并听之任之。一些人只能依赖并不高的保障以及补偿款生活,这样的城市生活又何谈美好?
如果说这样的“农转城”尽管有些缺憾,还勉强说得过去,那么那种纸上谈兵式的“农转城”就让人有点啼笑皆非了,不少农民对此颇有怨言。这种“农转城”下,一切的一切都没有改变,还是偏僻的农村,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唯一的变化就是户口本写上了“农转城”,为的就是完成城市化的指标。这很让人有些唏嘘哑然,莫非户口本上一“农转城”,这城市化进程就大踏步前进了,而且形势一片大好?这其实是典型的弄虚作假,说明一些领导整日不是想着真抓实干,而是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投机取巧,乃至于是自己胳肢自己笑,自欺欺人。像这样的“农转城”,除了能给一些领导脸上贴金,涂脂抹粉,以及捞取一些政绩外,恐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百姓也不能得到一丝半点的实惠。
“农转城”,绝非农民进城逛大街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各地都要制定切合实际的规划,力求做到蹄疾步稳,绝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总凭主观臆想去办事,非但不能把“农转城”的事做好,相反还会将事情搞砸。各地政府都要充分认清这一点,掌握好火候与时机,因势利导,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切实实行“农转城”的平稳过渡。关键是各级官员要冲破不端正政绩观及利益的藩篱,遵循客观规律,去落实好城市化及“农转城”的事儿。
一句话,“农转城”,绝不是越快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这值得铭记并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