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潘晓娟
今年1月,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正式实施,成为我国推进环境治理的一大利器。
过去《环保法》难以有效贯彻的一大原因,是“守法成本太高,而违法成本却太低。”在环境压力和公众的期待下,倒逼了新《环保法》的出台。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此前表示,一个好的法律不能成为“纸老虎”,要让它成为一个有钢牙利齿的利器,关键在于执行和落实。据悉,环保部把今年确定为环境保护法实施年,将开展全面环保大检查,对于违法行为进行全面排查。
法规会让违法企业无法生存
截至到目前,备受瞩目的环保“新法”已经走过了4个月,而环保部此前的一系列举动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这部新法的严厉之处。
近日,争议多年的重庆小南海水电站项目被环保部否决。同时,朱杨溪水电站、石硼水电站等工程的规划与建设也被叫停。
“新《环保法》施行后,源头严控、过程严管,违法严惩。那些不遵守法律法规和排放标准的企业,将无法生存下去。而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激励政策,则会为守法企业带来新的效益。”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李庆瑞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新《环保法》有效解决了旧法在新的历史时期表现出的定位不清、理念滞后等问题。修订后的新法除了对政府、环保部、企业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外,它还有一系列严格的监管、问责手段,包括查封扣押、按日计罚、限产停产、移送拘留、追究刑责等。
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副教授胡静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介绍说,法规的严格也带来了管理上的高效。以“查封扣押”为例,它不是处罚,而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它赋予了环境监督管理部门暂时控制排污设施的权力。
要把环评权力置于公众监督之下
据了解,环保部日前出台的2015年《全国环境监察工作要点》中特别针对执法信息提出了要求,“重大环境信访要公开,查实的环境违法案件要公开,典型案件要公开,综合督查情况要公开,监管执法信息要公开。”而通过定期公布监控数据,能有效杜绝企业在排污总量核定和排污费申报时的谎报、虚报、瞒报行为。
只有信息公开,才能打破不实谣言,才能增进社会稳定。同样,要把环评权力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做到“阳光环评”,接受公众的监督。新《环保法》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增加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一章。除了要求企业公开环保相关信息外,还同时要求政府公开环境信息。特别是,新增的“公益诉讼”,把非政府组织和公众都纳入到执法体系当中。
“从过去行政机关单方面的监督、管理、实行到现在的多元共治,这是新《环保法》在义务履行机制上的一项重大改善。”胡静分析指出,在新《环保法》中,对政府责任的落实包括对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以及环保部门负责人有一个考评机制。这个考评机制会将考评的结果与官员的升迁制裁相联系,监察机关会介入,这样会对地方政府形成比较大的压力。
守法企业将从法规中大大受益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遵从新《环保法》,加紧制度创新,推动绿色转型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新《环保法》实施后,那些合规守法追求绿色生产的企业完全可以实现“弯道超越”。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明显会中意那些绿色、安全、环保型的产品。”北京龙阳伟业总经理王辰悦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介绍说,企业在生产环节和工程应用中应该秉持不产生废气、废水、废渣的绿色环保观念。在当前的情形下,如果企业不抓住时机及时升级转型,还存观望态度和侥幸心理就完全有可能被市场所淘汰。
李庆瑞强调指出,在新《环保法》的标准下,所有的企业无论是央企还是地方的企业都要接受环境执法监督管理,而这会给企业的公平竞争带来良好的契机。给市场带来的最主要变化就是公平竞争的氛围。过去是企业排污的违法成本低,而守法成本很高。而今后,统统都是一个标准来衡量,遵守环保法律标准和财务许可要求的企业以及拥有技术先进技术设备的企业就会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而那些忽视环保法律法规、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就会生存不下去。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建国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和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作为有责任感的企业,要主动接受环境执法检查和监督管理,确保环境质量安全和改善,如此才能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保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傅涛也表示,新《环保法》的实施以及相关政策的出台,一方面会促进污水排放企业越来越“守规矩”;另一方面,在污水处理需求增长的同时,也相应拓展了污水处理企业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