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桑桑
在北方,没有沙尘的春天或许真的不是春天。飓风黄沙、遮天蔽日,用来形容4月15日的沙尘天,一点也不为过。
当日,PM10浓度水平明显上升,能见度小于1000米,北京多个站点PM10已达1000微克/立方米,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限值(150微克/立方米)的5.6倍。沙尘暴这个久违的词语再次成为广大市民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面对沙尘的“袭击”,许多市民直呼“受不了”“沙尘比雾霾更可怕”的声音不绝于耳。更有行人调侃道:“忽如一夜沙尘来,一寸‘黄金’满窗台”。一时间,沙尘暴这个久违的词语,再次成为广大市民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而这一次沙尘暴,也被相关机构称之为13年来最强的一次。
内蒙古大部、宁夏北部、陕西北部、东北地区西部、华北大部、黄淮北部……这已经是今年北方所经历的第7次沙尘天,其中两次还为强沙尘暴,远高于去年同期的3次。与前几年的“低调温顺”相比,我国或将进入了新一轮的沙尘暴高发期。
来自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共出现7次沙尘天气过程,包括4次扬沙、2次沙尘暴和1次强沙尘暴。2013年沙尘天气过程总数则是6次。
虽然有学者表示,沙尘暴无法根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吴波、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与气候变化服务室正研级高工艾婉秀就曾表示,从成因上看,沙尘暴是起源于沙漠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只要地球上仍然有沙漠存在,就一定会有沙尘暴的发生。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对于沙尘暴就可以坐视不理。
从1979年起,我国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生态工程建设。据林业部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0%的沙化土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与启动时相比,林草植被覆盖度普遍增加了20%以上。这些年来,随着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的实施,沙尘的危害已经大大减弱。
然而“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全国范围的生态环境治理,仅仅是还清历史旧账,就很不容易。与此同时,汽车工业等新污染源的出现,也让治理任务面临新的挑战。
沙尘暴是生态问题的“重症”,我国荒漠化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据统计,70年代以来仅土地沙化面积扩大速度,每年就有2460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损失34000多个标准足球场大的土地面积。国家从不同的层面,如顶层设计、重大生态工程、生态法律制度等做出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今年两会,还有代表委员呼吁“将沙漠治理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但面对土地荒漠化这个“顽疾”,还需要更多的市场力量、广大民众参与其中,要全民治沙。
有网友感叹,宁愿忍受雾霾也不要沙尘暴。事实上,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既不喜欢沙尘暴,也难接受雾霾。所以,在治理雾霾的同时,不可忽略治理沙尘暴。此次沙尘暴可视为一次提醒,沙尘暴并未远去,更未绝迹,如果掉以轻心,或有卷土重来的可能;如果高挂免战牌,它甚至会变本加厉。沙尘散去,蓝天回归。一切似乎归于平静。然而,要迎来山清水秀的良好生态,还需要不懈努力。